• 33阅读
  • 0回复

函谷关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0
第12版(大地·周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函谷关下
  李如志
  第一次开着汽车去西安,颇有一点朝圣的味道。从邯郸到洛阳全是高速公路。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但是为了心中那个圣洁的目标,虽夜宿东都,却没有光顾被炒得很热的牡丹花会,甚至没有看到花中之王的芳姿。
  一出洛阳朝西,道路变得崎岖曲折起来,柏油路是如此拙劣,车的速度由一百六十公里下降到四十公里。车窗外景色也同东边迥然不同,黄土高原的色彩越来越浓了。
  突然我被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名字吸引住了———函谷关。
  真没想到,魂牵梦绕,无限向往,充满神奇与魅力的地方就这么容易叫我给撞上了。
  途经此关,岂能不游!而我们所遇之关,乃灵宝之故关。战国时强秦所置。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称函谷,有天险之称,当年纵横家苏秦,联合山东五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而函谷关名气大,决非仅仅局限于此,它曾造就过一位伟大的智者和一部千古不衰的智慧之书。
  我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四周高低起伏,沟壑纵横。我想古人创高天厚土之词,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到苍穹之高,黄土之厚。那连绵的土丘,那道道深渊显得神秘诡谲深奥莫测,犹如埋伏着百万雄兵,到处蕴藏着无限的杀机,这就是函谷关给我的印象。把镜头推向两千多年前,做腻了官的老子看破红尘,弃官隐归山林,他告别繁华似锦的都城,骑青牛向着西部大山走去。老子是圣人不是凡人,五彩缤纷的光环笼罩着他。当时函谷关令尹喜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便知有智者途经此处,果然老子乘青牛而过也。于是把老子拦住,在近乎强迫的情况下,令老子为他著书。《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我们真应该感谢尹喜,如果不是他慧眼睿智,一部天才而饱含智慧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就不可能诞生,整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历史必须重写。
  我从高处望着后人修建的当年老子著书的建筑,似乎可感觉到老子洋洋洒洒,笔走龙蛇,五千之言一挥而就的情形。
  《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五千言中,老子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独有的视角,对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进行了天才的猜测和生动的描述,他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老子在当时生产力低的情况下,能对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作出如此精辟独到的解释,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发行最多的一本书,是五千言中涉及面最广的一部书。难怪前不久,一位博士生导师提出考博士必须能背诵《道德经》和《论语》,足见《老子》一书影响之深远。它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奇书,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本只有五千言的奇书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世界上恐怕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吧?!
  我从函谷关走出来,朝着老子归隐的方向前进,心潮久久难以平静,从某种意义上讲,函谷关造就了老子,也造就了《道德经》,设想没有函谷关,没有尹喜将老子扣留强迫他写书,任凭老子归隐山林,老子只不过是在历史上一笔带过的人物,根本成不了圣人。中国三大思想流派儒、释、道,创立儒教的孔子,是老子的晚辈,曾就礼的问题请教于他,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释迦牟尼是与孔子同时的人,由此说来,函谷关应该称为圣地。
  据说老子西归之后,来到西域诸国,他与西方教主斗法,法力远远超过西方教主。老子有那么高超的智慧,那么丰富的学问,他见周衰西去,难道他真的愿意将他的学说带进坟墓吗?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说他主张“无为而治”,是保守消极的,其实不然,他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老子倡导的“无为”并不是要君王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的发展和民心的向背。我反复地翻找着这些零零星星的记忆,车已到了潼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