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许广平的“大方”与“苛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0
第12版(大地·周刊)
专栏:品书札记

  许广平的“大方”与“苛刻”
  张同平
  我的面前摆放着新近出版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我不知是多少次拿起这本书了。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以丰富而鲜为人知的史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形象,同时也使我洞悉了他的母亲———许广平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周海婴是从吃、穿、住、行等生活小事入手写鲁迅的,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与之相依为命三十九年的母亲许广平。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找不出一句对许广平的溢美之词。相反,字里行间流露出几分抱怨和嗔怪。正是在儿子这种无意识的“不满”中,更加凸现出母亲的难能可贵,把一位当代知识女性的美好心灵展示在人们面前。
  让我们来看看许广平是如何对待鲁迅遗产的吧。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留下了大量的遗物、书信和手稿,在北京八道湾和西三条还置有房产,但解放后,许广平悉数捐给了国家,不仅分文未取,而且任何手续和证明都没要。建国初期,她将鲁迅数目不小的版税款,以救灾、抗美援朝、支助妇联等各种名义全部捐给有关组织。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鲁迅生前曾亲笔抄录《两地书》,并指定由儿子长大后留作纪念。可是,连这唯一的字幅,也被许广平无偿捐了出去。从1950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鲁迅著作,要付给周家一笔应得的稿酬,可她却两次写信坚持要求捐献,无论怎么做工作都坚辞不收。有关部门只好按周总理指示,以她的名义存入银行,她至死都未动用过一分一毫。
  并非她富得到了可以对巨额稿酬忽略不计的程度,其实她的开支也不小,很需要钱用。她除了负担全家人的生活之需,还自掏腰包给国家配给自己的工作人员发工资,去世时仅留给儿子写鲁迅回忆录所得的微薄稿费,以致后来周海婴一家几人得了重病,生活处于绝境,被周总理发现后再次作出批示,才不得已从过去的存款中取出一点,解了救命之急。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鲁迅和许广平的后代,生活肯定是富裕无忧的。但哪里知道,他们和普通人家一样,过得是这样的不易,这样的艰难。事实上,用一些人的眼光看,他们靠着鲁迅的遗产,完全可以过得很好,甚至是可以步及“富翁”行列的。然而,许广平毅然地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使她的后人成为自食其力的贫困一族,真正实现了鲁迅“能过活就行了”的遗愿。
  许广平每次捐款捐物,都怀着激动甚至虔诚的心情。她为何对国家这般大方,而对自己的家人却近乎苛刻和不近人情?是为出名还是一时冲动?从书中得知,她是为了报恩,报党和人民的知遇之恩。
  新中国成立后,党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又委她以重任,给她以一定的待遇。置身于方兴未艾的建国热潮之中,许广平犹如获得了政治上的新生,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深深地感到,在到处洒满阳光的新时代,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计无需犯愁了,也不必为身后儿孙们担心什么。而鲁迅属于人民,应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人民。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就是“奉献、奉献、再奉献”。
  就这么简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让人心底涌出几多感慨。看得出,许广平是非常知足的,总是唯恐得到太多,而做事太少、贡献不大,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一片爱心。她的确没有为她的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弘扬了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民族精神,这难道不比金钱更为宝贵?对于她的家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呢!
  我想,她的这种自觉自愿的奉献之举,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情结,不应当只是五六十年代人们所特有的选择、特有的感情。在物欲横流、一些人削尖脑袋争权夺利的今天,同样十分需要身体力行。面对逝去的许广平,我们确有必要来一番心灵的拷问和人生的思考,那就是:究竟应该怎样对待钱财,怎样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怎样更有意义地活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