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26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
李卫星
  “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这是邓小平20多年前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回避批评、放弃批评的状况而对全党同志提出的告诫。当前,在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重温这一告诫,对于我们切实拿起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然而,目前的客观现实是,许多同志对批评这个武器赞美多、运用少,不能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普遍。即使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同志之间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回避、淡化批评,偶尔开展批评,也毫无锋芒、不痛不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以“希望”代替批评。更有甚者,把批评当作感情投资的手段,搞成变相的表扬,使之形式化、庸俗化,丧失了应有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有些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好人主义盛行,对错误的东西听之任之,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丢得差不多了。这种放弃原则、息事宁人、软弱涣散的状况必须加以纠正。”
  一些同志之所以放弃批评的武器,原因是复杂的。一是消极、片面地对待历史教训。有些同志把正常的党内批评与极“左”时期的“扣帽子”、“打棍子”、“整人”等同起来,心有余悸,生怕重蹈覆辙。在他们看来,批评某人某事,就是对某人某事的否定,就是对被批评者能力的怀疑和权威的挑衅,潜意识里把批评当作“坏事”。二是庸俗关系学作祟。在现代社会,人们愈来愈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一些同志离开党性原则,片面追求所谓“领导艺术”,把左右逢源作为处世之策、为官之道,恪守“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信条,信奉“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将批评的武器悄悄地抛弃了。三是少数领导干部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喜欢听奉承话,个人利益碰不得,自身缺点说不得,一旦有人批评自己,轻则强词辩解,重则打击报复。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产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重视批评的武器,是因为批评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它“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正确也存在错误,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对于一个人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缺点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又没有人及时指出。对于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来说,要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敢于正视工作中的问题,勇于和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纯洁党的肌体,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进入新世纪,我们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着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的发展与前进离不开批评,党的队伍的团结与巩固离不开批评,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离不开批评。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为了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各项工作,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批评这一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具有接受批评的胸怀、改正错误的勇气和正确运用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的本领,从而影响和带动全党同志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不断改进作风,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