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记忆世界的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26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2000年前的汉简、800年前的西夏文佛经和贝多芬的乐谱、歌德的著作手稿一样都是人类记忆的珍贵组成部分,和“世界记忆工程”一样,“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让尘封的文献重获生机
我们的记忆世界的记忆
  本报记者杨雪梅
  你知道中国的“女书”吗?它是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系,由2000多个字符组成,是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一带流传的仅供妇女日常生活交流的专用符号。妇女们用它“创作”七言或五言诗体唱本,书写在精致的布面本、扇面或布帕上,抒发自己的悲喜哀乐。
  由于在史书与方志中均没有记载,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讲清它的产生背景,历代的“女书”作品大都与所有者一起焚化,遗存的只是近代的少数文本。“女书”自1983年被中南民族学院学者发现后,散落在民间的许多珍贵的“女书”原件被高价购买走,纷纷流落异国他乡。湖南省江永县档案馆目前保存有女书传本27册、唱读录音带一盒、照片63张,构成了比较完整“女书”文献,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献,因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入选了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0年启动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抢救、保护我国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2002年3月8日第一批共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审定,入选第一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对于档案文献的管理正迈向新的阶段。
  建立国家级名录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档案文献分散在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部门,有的则流散在民间,社会各界甚至档案界本身对于我国档案文献的收藏情况都不够了解,何谈保护与利用,通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将零散的档案文献串起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举。
  负责此项活动的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的杨继波司长说,我国的档案文献数量巨大,浩如烟海,建立国家级的名录势在必行。实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全国性的档案文献名录,并对全国的档案文献进行梳理,摸清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与我国近年以来开展的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档案文献的评审,确立重点保护对象,将钱用在刀刃上。凡是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均需建立专门的特藏室,制作复制件减少使用原件,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管理和保护。同时改变目前文献研究落后的状况,组织人力加大研究力度。
  实施这一工程也是为了配合“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在中国的开展,做好中国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前期准备工作。“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是“世界遗产目录”项目的延伸。“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珍贵的遗产,而“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主要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它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世界记忆工程”建立有世界记忆基金,用于保护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可以使用“世界记忆工程”的标志进行宣传,这将大大提高文献遗产的知名度和收藏这份遗产的档案馆的知名度。
  据国家档案局的同志介绍,“世界记忆工程”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收集具有地区和国家意义的文献遗产,地区名录与国家名录并非次于世界记忆名录,而是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的重要手段。《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其实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
  档案文献的认识需要引导
  并不是所有的档案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目前全世界共有69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关于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更能加深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歌德、易卜生的著作超越了国界成为滋养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他们的曲谱原稿自然也成为世界人类记忆的珍贵组成部分;德国古登堡1455年印制的欧洲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俄帝国时代的地图、法国占领毛里求斯的文件等也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从已经入选的名录看,除了文献所必须具有的重要影响力,在时间、地理上的信息含量,以及与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性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注重文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当然档案文献的完整性和唯一性也是决定其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的主要原因。
  中国也有两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一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二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可以说“世界记忆工程”的一些理念为中国的文献整理提供了一种参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正是根据这些标准来遴选档案文献遗产。
  正如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所说,“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专家的通力合作,共同促进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国家咨询委员会作为专门对文献遗产进行评审的权威机构,由国内文献、图书、古籍、史学界的著名的学者专家组成,负责对各地所申报的档案文献进行准确的评估,以确保入选的档案文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季羡林、戴逸、傅璇琮、李致忠等著名学者都参加了这次中国档案文献工程的评审工作。
  在第一批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中,既有来自百万卷以上的大博物馆的收藏,也有来自县市级的小的档案馆的特色文献;既有反映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也有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的手稿;除了明清皇家档案,也有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的东巴文字古籍。这些档案文献与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在性质与范围方面有很大的接近性,为今后我国档案文献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引导”。
  从口口相传到文字的产生,从简陋的羊皮纸到棕榈叶,人类的记忆因档案文献的丰盈而丰盈。然而每一天都有我们从未发现的文献和大量的现存文献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人类在恢复记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丧失记忆。我们只能希望通过“世界记忆工程”以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使这样的缺憾越来越少。(附图片)
  图为有“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之誉的东巴古籍文献。国家档案局提供
图为关于开国大典的档案文献。国家档案局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