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重温远古时代——国图馆藏民族古文献珍品展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26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重温远古时代
  ——国图馆藏民族古文献珍品展印象
  本报记者施芳
  走进国家图书馆馆藏民族古文献珍品展,眼前是一些难以释读的“天书”,千姿百态的文字记载着过往岁月里的一个个传奇故事,那些随着岁月远去的记忆在这一刻被激活。
  古文字为历史存照
  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总数不少于30种,从遗留的文献形式看更是琳琅满目,有图书、碑铭、档案、符牌、钱币、印章等,文献材质除纸张外还有石、玉、树叶、木材、丝织品。
  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民族古文献珍品展,展出馆藏的16个文种约120余件展品,最早的是5至7世纪的焉耆—龟兹文写经残片,最晚的是19世纪满蒙文图书。从地域上看,从汉北的草原,到西域的山谷,从敦煌的藏经洞到云南西双版纳;从文字情况看,有仅为少数专家认识的死文字,也有现在还大多能释读的古籍,有被称为文字活化石的东巴图画文字,也有使用字母的拼音文字。
  有的少数民族文字目前还很难辨认,展览中特设一专柜,陈列三种语文的展品,其中两件尚不知是何种文字,另一个是用汉字记录的一种尚不知名的少数民族语言。
  抢救回来的历史
  若不是国图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为抢救古文献四处奔走,这些珍贵的史料也许早就在岁月的更迭中灰飞烟灭了。
  1909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清政府将内阁大库的一批图书拨交学部,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满蒙文书籍,开了国家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字图书之先河。
  1929年国图用重金购入从宁夏出土的一批西夏文经,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至今国图仍是国内收藏西夏文献最多的单位。20世纪30年代初,新疆出土了一部回鹘文《玄奘法师传》,馆方获讯后立即派专人前往采集,虽只得到半部,但如不及时采集,这半部可能也流失海外了。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国图还委托著名学者马学良、万斯年先生到云南收集彝文图书。50年代,在于道泉教授的主持下,与中央民族学院合作,派专人到四川德格,将德格印经院全部藏文刻板印刷七套运回北京,这七套所印的刻经如今成为德格藏文文献中最完整的文献了。
  新中国成立后,收藏现行的民族文字出版物成为国图的重要日常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收集全国40家出版社出版的29个文种图书104241册,期刊207种,报纸5种。
  据统计,国图目前收藏的少数民族古文献共16个文种约34555册件,是我国收藏民族古籍文种最多,收藏数量最大的图书馆。
  谁解历史之谜
  这样一场极具文化及历史内涵的展览得来并不容易。
  正如展览负责人黄润华所言,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图书馆所办展览中最难筹备的一次,因为很难找到一位熟识全部展品的人,也很难邀请到所有文种的专家共同参与。展出的文种也无法包括民族古文献的全部,有些文种如白文、方块壮字等因馆藏未收而只能付诸阙如。
  随着时间推移,少数民族古文献研究的境况将更为窘迫。这次展出的契丹墓志铭目前只能释读寥寥几个字,而这方面的专家很少,也许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终将成为“历史之谜”。目前国内研究西夏文的专家屈指可数,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不知道是否有人承继这份寂寞的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