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曲歌终千绪绕——悼念韦君宜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28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一曲歌终千绪绕
  ——悼念韦君宜同志
  张锲
  韦君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两个月了。眼前还时常出现她躺在八宝山殡仪馆鲜花丛中安详的遗容,耳旁还不断响起她的女儿杨团哽咽的声音:“希望你为妈妈写点东西!”是的,我是应该了却这笔心债的,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许多同时代人从她身上所领受到的教育、启迪和反思。
  认识君宜同志的时间并不算长,知道她的名字却已经很久很久了。早在建国初期,我就读过不少她在主持《中国青年》和《文艺学习》杂志时所写的杂文和随笔。那些洋溢着革命激情的文字,曾经给我们那一代年轻人打下深深的烙印。我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对于这样一位前辈作家,更是格外尊敬。当我在粉碎“四人帮”后来到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她第一次接触时,仿佛觉得早就同她见过面了。她那亲切平易的作风,热情负责的工作精神,使我们很快缩短了距离,逐渐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其后,当她把我推荐给于光远同志,让我参加有关国土经济报告文学的写作时,又从她的一些老朋友那里,较为详细地得知她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更让我加深了对她的了解。
  正像她的一些老朋友所说的那样:她的家庭和个人经历,有着概括二十世纪我国基层几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意义。她出生在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在日本留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做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回国后从铁路技术人员做到铁路局长。母亲是清朝末年一个举人的女儿。她在父母的培育下,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功底。1935年,她从天津的南开中学毕业报考北京的大学,竟然连中三元同时被清华、北大、燕大录取,一时传为佳话。她的父亲曾打算让她去美国留学。然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位清华大学的优等生,却再也无法安心读书。她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革命。入学的第一个学年,她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第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她写了许多痛斥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文锋犀利的文章,成为清华大学一支出名的笔杆子。当抗日烽火逐渐燃遍祖国大地,她又冒着危险来到解放区,来到延安。从此,在整整六十多年的岁月里,她一直跟着党,步履坚实而又历尽坎坷,充满战斗的欢乐,也有许多痛苦的思索,艰难而曲折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她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编辑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但她首先是一位不屈不挠、有觉悟、有良知的革命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用她的话说:“我热恋着革命,热恋着我的祖国。”作为一个编辑家,她发现和帮助了一些有作为、有成就的作家,编辑出版了一些好书;作为一个文学家,她写了一些好的和较好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露莎的路》和《思痛录》;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她自觉和不自觉地参加了党在这六十多年中所发起的各种政治运动,有时还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留下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是有史可鉴、有目共睹的。斯人已去,成败得失都由后人评说。她给人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她那种严于解剖自己和她对于一些政治运动所造成的伤痛和反思。
  一个人要想准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韦君宜同志是一位老革命,在不同部门担任过一定的领导工作,包括共青团中央的宣传部副部长,一些杂志的主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使人感动的是:她在自己的晚年,主要想的却不是那些光辉的业绩,而是自己干过什么违背良心的事,写过什么违心的文章,以及由于她的言行使一些好同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等等。这一点,实在太难做到了。正是基于她对于革命、对于祖国的热恋,她才爱之愈深,求之愈切,写出第一部以延安抢救运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露莎的路》。从1975年开始,她一直在悄悄地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最后终于完成了对我们国家为什么会遭受十年浩劫的历史根源做出回顾的力作《思痛录》,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在《思痛录》的缘起中,她这样写道:“要知道这些历史,是这一代及下一代读者求知的需要;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人民今后生存下来的需要。”这些话,充分表达了她对于祖国和人民始终不变的一往深情。
  熟悉韦君宜同志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少有的永葆童心的人,一个永远保持着革命信念和理想的人。尽管她在生活道路上有过许多折磨,直到1985年10月“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的时候,她还写过这样一首玉楼春词:“美人迟暮英雄老/欲写风华春渐杳/杯酒情深五十年/将逢莫道重逢少/五月鲜花依旧好/一曲歌终千绪绕/可有豪情似昔时/殷勤拭眼删残稿。”其激情和才气仍未消减。在那之后不久,她就患了重病。其间,我曾多次去她的家里和医院里探望,每一次看到像她那样生命力非常充沛的人不得不缠绵病榻,口不能言,身手不能自由行动,只能用凝滞的目光向我示意,我都止不住阵阵心酸,只好转过身去偷偷擦拭掉夺眶而出的泪水。我还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也许有一天会出现奇迹,让我们能够再听到她那急促爽朗的笑声,能向她诉说一些心里想说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孰料天不永年,奇迹一直没有出现,在和病魔顽强搏斗了十六年之后,她终于在今年1月26日正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听杨团说,她是在战争年代一些革命歌曲的旋律中逝去的。她在病危之际,经常昏迷不醒,只有在她耳边播放一些她熟悉的音乐,才发现她恍惚又恢复了知觉。杨团迅速为她买了包括《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延安颂》等歌曲在内的录音带,贴近她的耳边播放。这时,只有这时,她的脸上又会很快出现一种欣喜振奋的表情,像是她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使她恨不得从病床上一跃而起,再次投入那挽救民族危亡如火如荼的战场。
  “一曲歌终千绪绕”。韦君宜同志虽然走了,但她勤恳奋勉、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一生,像是给我们这些后走的人留下了一面镜子,引起了我们的千般思绪,使我们能够经常用她这面镜子来对照自己、警戒自己。这也是韦君宜同志这位终生不渝的革命者,对那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革命以及中华民族正在继续奋起新的伟大时代,所作出的最后贡献!(画像作者:罗雪村)(附图片)
韦君宜画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