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3-28
第9版(理论)
专栏:爱国主义与公民道德建设论坛

  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李文海
主要观点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新时期的宏伟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真正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图大业。
  ●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祖国”放在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首位,强调“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深刻理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纵观历史,可以说,没有一个对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自己的历史活动的。
  正是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的深切热爱,使得人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东方以至全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肆意践踏中国的主权,横行霸道,巧取豪夺,操纵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把中国拖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封建统治者则昏庸腐朽,丧权辱国,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压榨中国人民。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振兴,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与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进行了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应该指出,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拿近代社会来说,革命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因为,在近代历史上,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国家主权的备受凌辱,是阻碍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障碍。要想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打开社会前进的通道,就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但是,也有一些人,如近代那些主张“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人们,虽然并未参加甚至并不赞同革命运动,却同样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地振兴教育事业,发展民族经济,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对于他们,同样应该给予积极的历史评价。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中国人民逐步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成为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主题。
  中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尖锐阶级对抗的社会,所以,那时的爱国主义又总是同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分裂、反对统治阶级内部昏庸腐败和封建专制的斗争相联系的。当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批坚决抵御外侮、维护祖国安全统一的有识之士和主张改革弊政的变法志士,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者。
  在近代社会,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反对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出卖国家主权的反动统治阶级,要求改变亡国灭种的悲惨命运,推翻造成祖国贫弱、阻碍祖国振兴的封建专制制度。
  新中国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为掌握国家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靠的保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和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宣布,到21世纪的中叶,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们的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这个历史阶段的宏伟奋斗目标,也是这个阶段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它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虽然取得了民族的独立,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并未有须臾的止息。邓小平特别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中国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倡导和弘扬民族气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邓小平说,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上个世纪末,香港、澳门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但是,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海峡两岸仍然被人为地分割着。这种状况严重违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中国人民懂得,只有祖国的完全统一才有民族的全面振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在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人们对于祖国的挚爱,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普遍幸福及共同富裕的殷切期望上。爱国主义精神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和贡献,在于真正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图大业。这是因为,经济不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人民的幸福,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的独立也是不巩固的。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制订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实现这个基本纲领,也就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极其艰巨、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事业。这就更加需要全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革开放不仅同爱国主义不相矛盾,恰恰相反,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正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爱国主义者来说,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同坚持改革开放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强调爱国主义。我们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努力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某些国家凭借他们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行经济霸权主义,危及我们的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削弱,而应该大大加强。
  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根本上来讲,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因为,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中国人民来说,爱祖国,也就必然爱社会主义。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句话深刻揭示出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