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让“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北京农学院科教兴村长盛不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1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让“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北京农学院科教兴村长盛不衰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如何使“三下乡”变为“常下乡”?北京农学院在几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新路:科教兴村。通过科教兴村,吸引大批师生长年在农村开展科技推广活动;通过科教兴村,催生出“平谷大桃”等一批新兴产业;通过科教兴村,使一大批农民和农村收入翻番,走上富裕之路。
  在“九五”以前,北京农学院主要定位在为北京市及县级单位培养人才。自1995年起,通过实施“科教兴村”计划,该院将人才培养重心下移,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意识,目前已建成6个国家级、9个市级科教兴村示范基地,成为广大师生常年下乡的科研、实习和培训农民的主要基地。
  在平谷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农学院选定关上、万庄子、中桥、鱼子山4个村为科教兴村试点村,对试点村的经济发展作了科学规划。4年来,北京农学院先后有数百人次来这4个村举办培训班上百次,推广“大桃栽培”等新成果和新技术几十项,4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了一番。在4个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科教兴村工作全面推开,截止到去年底,全县开展科教兴村工作的村子已达240个。当地干部说,过去要组织农民听专家讲课,如今倒过来啦,农民自己拿着钱才能挤进教室来听专家讲课!
  北京农学院还以项目为切入点,加强与兄弟单位及市、县、乡等各级部门的联系,共同搞好科教兴村。几年来,该院先后有30余个研究课题被列入县以上的项目,保证科教兴村持续开展。其中,在昌平、通州、密云等推广的大棚蔬菜技术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培训农民近万人次,仅小汤山村就凭这一项技术净增加收入100万元。
  5年来,该院共派出师生700余人,累计投入5万多个工作日,下乡发放科技资料50余种共20余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村干部6万余人,帮助推广农业实用技术40余项,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计划试点先进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