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阅读
  • 0回复

15年前开始退耕还林,如今这里山绿水清——王沟:先绿起来的地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15年前开始退耕还林,如今这里山绿水清——
王沟:先绿起来的地方
  本报记者 彭俊摄影报道
  王沟:路如其名。从县城到村里,除了弯道,就是陡坡;越近村,路越险;到后来,小车不能行,我们只好徒步。
  王沟村隶属四川省洪雅县汉王乡。乡民们曾对家乡山大沟深的地貌很有“意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风口口’里面。”山谷劲风,给山上庄稼带来了很大的祸害。
  把庄稼种到山上——在粮食短缺年代,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王沟人战天斗地,把一座座青山修成了一级级梯田。从山脚往上看,拾级而上的梯田,仿若接天之梯,很能引发诗人的浪漫奇想呢。
  然而,庄稼种下了,植被也被破坏了。雨稍大一些,就有可能在满山梯田间肆虐成灾。山上的土冲跑了,带走了山上的庄稼,也埋死了山下的庄稼。
  更厉害的是风。每年6月,玉米长得欢,山风也刮得疾。“每年都要刮倒好多苞谷。最厉害的一年,山上八成的苞谷都叫风给刮倒了。那可是一年的收成啊!”村里老人谈及往事,心有余悸。
  为什么非要在山上种庄稼呢?可不可以种别的呢?粮食慢慢够吃之后,一些爱思考的王沟人开始提出问题。最先行动的是老支书王子贤:“1985年春上我种了5亩,三年就能砍了!又能绿化,又能换钱,这个竹子真的是好!”
  1987年春天,王支书号召全村每人种一亩山竹。起先,人们在荒山荒坡上种,后来干脆把梯田上的玉米统统退下,种上竹子。王沟人的实践,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早了整整12年。今天,王沟村95%的山地已被翠竹笼罩,空气沁脾,景色宜人。
  记者发现,王沟人热衷于种竹子的动力,在于经济回报的强大反差:侍弄一亩玉米,一年到头挣个100多元算是“丰收”,而种下一亩山竹,盛产年景能砍下2—3吨,换回五六百元。去年,王子贤家光竹子就卖了1万多元。现任村支书罗兴华说:“这不算多哩,多的人家有3—4万啰!”
不种玉米,粮食究竟够不够吃?罗支书说:山下川地里种的水稻足够了;先前是国家粮食紧张,这些年粮食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也不用做那么多贡献了,够自己吃就行了啊!
  这位新支书眼下的愿望是,如何想法子把通往山外的土路修成水泥路,让王沟的竹子卖得更痛快,让王沟人日子过得更红火。
(附图片)
  图①:王沟村134户人家,散居在这两山相夹的长沟里。
  图②:春天,是竹子的收获季节,一车青竹,载着山里人一车希望。
  图③:这一天,周学刚砍了自家500多公斤竹子,“现在价钱好,这些能卖100多元钱呢!”
  图5:王沟竹的品种名扬山外,隔山的仁月圆(前)专程到王沟背竹种。
  图⑤:今天的王沟,翠竹满山,放眼皆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