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围绕扩大内需 改善宏观调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2
第9版(理论)
专栏:

  围绕扩大内需 改善宏观调控
钟延实
  主要观点
  目前困扰我们的需求不足,是长期以来高储蓄、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的结果,因而应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率入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应有大的举措,从目前仍然由农业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积累,逐步改变为对农业进行反哺。
  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现阶段,由于就业矛盾突出,大力发展小企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加快金融改革,既防范金融风险,又支持经济增长,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今年,面临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下滑、欧盟经济增长乏力的国际环境,出口增长困难,进口压力加大。在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应围绕扩大内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以适当提高消费率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近年来,我们在扩大内需中,从鼓励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入手,在运用国债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注意为消费的增长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了增加工资、提高社会保障线标准、延长放假时间、鼓励消费信贷等措施,使投资和消费都保持较快增长,对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应当看到,从1998年以来出现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目前困扰我们的需求不足,是长期以来高储蓄、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的结果。当前我国GDP中最终消费所占比重仍然偏低,80年代我国最终消费率为65.1%,1991—1998年降为58.2%,下降了6.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美国、印度低20个百分点。造成最终消费率低的直接原因,一是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1986—199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2%。二是居民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在几次降低利率的情况下依旧大幅度增长。居民即期消费倾向减弱的原因,主要是个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消费欲望减弱,低收入阶层缺乏支付能力。此外,受消费政策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在吃穿用的消费基本饱和后,住、行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尚未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部分城镇居民因购买住房掏空了积累购买力,并预支了未来购买力。城镇已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没有接替购买力。
  在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应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率入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只有居民购买力提高了,市场活跃了,投资者看到了市场的卖点,才敢于投资。由居民收入增长拉动市场销售额增长,进而拉动投资增长及整个经济增长,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缓慢,城乡差距拉大。1997—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4.6%、4.3%、3.8%、2.1%。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下降,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4.2%,出现了低幅回升,其中粮价上涨因素约占1.3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和出售畜牧产品各占1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约占0.9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因素和外出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将减弱甚至消失,如无重大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增幅可能再次下降。农民收入增速下滑,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呈再度扩大之势。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为2.8∶1,比1985年扩大了近50%。由于农民纯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作生产性投资,交纳村提留和乡统筹,并不能完全转化为消费能力,因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此外,农民收入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非货币收入,货币收入仅占纯收入的70%左右,这也直接降低了农民的市场购买力。农村市场不能得到较快扩展,直接制约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全面落实。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应有大的举措。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从目前仍然由农业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积累,逐步改变为对农业进行反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绿箱政策和部分黄箱政策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储备粮库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增加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农民培训、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以及建立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生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农业信息体系等方面,各级财政都应给予支持,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争取使农民收入在近期内有较快的增长。
  重点支持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项目
  近几年来,国债资金重点用于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能不能完成这一阶段性任务,关系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技术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许多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好的建设项目,由于缺乏技术,虽然有资金也无法进行。所以,打破技术这一瓶颈制约,是实现产业升级目标的关键。当前,必须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继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要加大国债资金中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比重。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更多的银行贷款和企业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国家要给予支持。特别是一些战略性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汽车、技术装备、石油化工等行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代表,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这些产业方面,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如美国每年财政预算中有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的军工科研经费,支持军工科研的发展,其科研成果转为民用,直接支持了美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大型装备等产业的发展。我国正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运用政府的组织能力配置资源,集中用于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必须采取的正确战略。当然,这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投资的老路上去,而是通过市场机制,采取招标等方式,组织行业核心技术的开发,选择优势企业承担国家任务;也可以通过对某些行业提供贴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其发展,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大力扶持小企业的发展
  小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活力强、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无论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发展加工、贸易、服务等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表明,哪个地方小企业多,哪里经济发展就快,就业问题就容易解决。忽视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和忽视小企业的群体作用,都是不可取的。现阶段,由于我国就业矛盾突出,大力发展小企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发展小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大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由于给小企业贷款风险大、审贷成本高,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国家都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实行特殊的政策支持。我们应抓紧建立专门为小企业贷款服务的政策性机构,发展信用贷款,并配合以抵押担保贷款,尽快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小企业大多数属于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国家计委最近下发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联营、合股等经济实体的投资,要给予积极支持,包括逐步放宽投资领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民间投资项目上市融资提供平等机会等。这将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手段,二者相辅相成。近几年,在扩大内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了比较好的相互配合作用。货币政策作用的更好发挥,有赖于提高金融运行机制的效率。因此,加快金融改革,既防范金融风险,又支持经济增长,就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对此,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做出具体部署。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增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股市规模和债券市场规模。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为3∶7,而美国为7∶3。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使金融风险集中在银行,这也是造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多的原因之一。扩大直接融资,一要走规范发展的道路,防止股市出现大幅度波动。要在银行和股市之间筑起“防火墙”,避免银行资金流向股市。二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筹资比例高达70%以上。我国的债券市场建设刚刚起步。要鼓励企业学会更多地通过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真正对所有者负责,把增加企业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目标。另外,要调整银行贷款结构,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总之,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把近13亿人口的巨大潜在需求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现实需求,必将在今后10—20年的时间内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