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一次“双赢”的国际招标——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1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一次“双赢”的国际招标
——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本报记者 刘韬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金额达156亿元的不良资产国际招标刚刚结束。这一我国首次举行的不良资产国际招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共有128亿元不良资产出手,华融公司将获得超过20%的现金回收率。日前记者就这一备受关注的资产招标活动采访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记者:一次成功的交易,一定要有让购买者动心的商品。华融的这批不良资产靠什么吸引了投资者?
  杨凯生:这次出售的资产,质量接近于我们整体资产质量水平,出售给摩根斯坦利投标团的108亿元不良资产,其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单户债务人金额大小,以及贷款逾期时间的长短等,都接近于华融公司全部资产的平均状况。
  这一批资产是“精选”出来的。
  它的最大特点是抵押贷款的比例约为45%,高于我们全部资产中抵押贷款比例约20个百分点。国外投资者认为抵押贷款的回收率会高于其它贷款,而且在中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尚不理想情况下,设定了抵押的贷款总比信用贷款要可靠一些。坦率地说,为了能更多地吸引投资者参与投标,在筛选资产、构筑资产包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放入了较多的抵押贷款。
  记者:您曾经公开表示,这次不良资产的国际招标是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请问国际惯例主要体现在哪里,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杨凯生:既然是搞国际招标,就要了解和遵循国际惯例。在这次国际招标过程中,我们聘请了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担任交易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从资产的尽职调查、资料整理、建立数据库,到国外路演、与投资者洽谈;从投标指南的制定,到合同文本的起草;从交易结构的设计,到多种投标方案的评选,都是遵循国际惯例来进行的。国际惯例起到了防范风险的作用。
  在这次国际招标过程中,各方都特别强调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这为日后严格履约打下了可靠基础。为了明确华融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聘请国内律师参与了有关项目的法律尽职调查,对原有的借贷合同、抵押担保文本等各种文件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对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瑕疵,尽我们所知向投资者作了必要的披露。
  记者:华融公司预计将获得超过20%的现金回收率,这一比例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是个什么水平?您对“20%”满意吗?
  杨凯生:经过历时几个月的尽职调查,最终有7个投资者组成3个投标团,对现金买断、现金购买加分成以及现金购买加合资经营三种交易结构提出了不同报价。经过认真评议,我们决定接受摩根斯坦利投标团关于现金购买加合资经营的报价。华融公司首批收回的现金是投标团所购买的资产本金账面价值的10%,是本金加利息账面价值的9%。除此之外,华融公司还拥有按一定比例分享日后资产处置收益的权利,预计最后的整体现金回收率将超过20%。据了解,这是日本、韩国、泰国,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在首次对外处置不良资产时,都没有达到过的水平。
  我们对能在这样的价位上成交感到满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华融而言,一次性处置了如此大批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达到了较高的回收水平。同时还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向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中介机构学到了不少东西,扩大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确实是一举多得。对投资者而言,作为首笔不良资产交易投标的获胜者,赢得了足够的获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标志着投资者率先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从而获得了后来者难以得到的“先发优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