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宿敌新对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5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宿敌新对抗
岳麓士
巴以冲突骤然升级,中东局势再度告急。拉马拉的血风腥雨令举世震惊,阿拉法特的安危成了亿万人担忧牵挂的热门话题……伴随着以色列军警的枪炮声和坦克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在狭小昏暗的空间里,在微弱摇曳的烛光下,阿拉法特挂满花白胡须的脸庞上,又明显多了几分清癯、几分憔悴和无奈。但面对断电、断水和缺粮的非人折磨,面对千疮百孔、只剩残垣断壁的总统府,面对近在咫尺饮弹倒地的忠诚卫士,处境险恶的阿拉法特却依然目光如剑,声调铿锵,斗志昂扬。他那棱角分明、裹成巴勒斯坦地图形状的“卡菲叶”黑白方格头巾,依然是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和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
  从巴勒斯坦流落安曼,从安曼移师贝鲁特,从贝鲁特迁入突尼斯,从突尼斯重返巴勒斯坦,阿拉法特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73载寒往暑来,他品尝过失败的痛苦,也领略过胜利的喜悦;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人,更是一个骁勇无畏的和平斗士。“我左手持枪,右手持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他的承诺字字千钧。如今,几成“笼中之鸟”的阿拉法特已将手枪摆放到了桌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与故土共存亡。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阿拉法特历尽劫难,多次逢凶化吉,死里逃生。没想到在向宿敌拉宾伸出和平之手8年多后,又陷入另一个宿敌用坦克阵构筑的重围之中。这位宿敌就是以色列现任总理沙龙。
  今年74岁的沙龙和阿拉法特都是中东政坛元老,两人几十年前就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对手。即使巴以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沙龙也从未像主张“铸剑为犁”的拉宾一样,把阿拉法特看成以色列的和谈伙伴。时至今日,沙龙还对20年前没有在黎巴嫩战争中除掉阿拉法特而后悔不迭。
  出身军旅的沙龙战功显赫,在以色列有“沙漠战神”之誉。这位赳赳武夫的战争哲学是:“只有胜利,只有前进,绝无后退,绝无妥协。”从政后的沙龙又因专制易躁而被人称为“以色列的恺撒”、“暴怒的公牛”和“政界推土机”。自然,在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眼中,沙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被唾骂为“贝鲁特屠夫”。去年3月,既激进又精明、既强硬又圆滑的沙龙登上总理宝座。尽管沙龙在强调要给以色列人带来“安全”的同时,声称将“继续推进和平进程”,但多数阿拉伯舆论仍然惊呼:“沙龙执掌以色列权柄,意味着战争已经开始”。一年多的实践似乎验证了上述预言。沙龙还是沙龙,他并未“立地成佛”。沙龙几乎摧毁了巴以来之不易的全部和平成果,他的所作所为,正中双方反和势力的下怀。而巴方激进组织实施的自杀性袭击事件,则为他滥施武力提供了口实。巴以以暴易暴,流血冲突愈演愈烈,沙龙难辞其咎。
  “9·11”事件之后,沙龙企图搭乘美国“反恐”便车,把巴人民的反以占领斗争贴上“国际恐怖活动”的标签,在美国默许袒护下对巴大打出手。自去年12月3日起,沙龙还将阿拉法特变相囚禁,使他失去基本自由。
  现在,沙龙欲除掉阿拉法特可谓易如反掌,但权衡利弊得失他还不会轻易下手。理由主要有三:一是美国顾及自身战略利益和着眼“反恐”大计,设置了不得伤害阿拉法特的“红线”;二是以方担心局势失控引发弥天大祸。因为阿拉法特是巴人民的合法领袖,在巴的崇高地位和威望无人替代,也是目前唯一能有效影响巴社会政治走向的人物,一旦把他消灭,巴将群龙无首,民族情绪达到沸点,更多的人为讨血债铤而走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色列定将国无宁日,民难安生;三是国际社会的积极干预,公理与正义的力量,对沙龙的蛮横行为构成制约,使他不至于完全丧失理智而把事情做绝。沙龙对阿拉法特步步紧逼,目的是要迫其就范,按照以方要求签订“城下之盟”,并强压他责令停火,进行内部整肃,最大限度地消灭巴有生力量。同时,沙龙还可借此将阿拉法特与巴民众隔离,阻止其发挥领导作用,使巴人民逐渐放弃反抗以占领的斗争。
  沙龙对实力推崇备至,自信黩武能带来安全。然而,事与愿违,沙龙的过火举动激起了巴民众的愤慨,他们并未屈服。少数巴极端分子反而用各种手段,对以目标进行频繁袭击,导致以国内安全局面更加糟糕,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政治前景不容乐观,和平希望更加渺茫。因此可以说,沙龙的强硬政策已告失败。现在,沙龙对被“绝对孤立”的阿拉法特,又玩起了“驱逐流放”的把戏,而阿拉法特的回答是:宁愿像烈士一样死去,也决不接受沙龙的驱逐令。看来,沙龙降服阿拉法特的种种图谋,最终都不会得逞。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则俱伤,和则两利,唯有平等对话才是消除彼此冲突、化解百年积怨的出路。如果沙龙能像拉宾一样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他的战争哲学转而用于和谈,则以巴幸甚!中东幸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