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在鄂渝边界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斗乡,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圆一个读书梦,老教师鲁晓廷用毕生积蓄创办了一所便民学校。鲁晓廷去世后,他的3个儿女又把青春献给了这巍巍大山…… 深山十载办义学(附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在鄂渝边界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斗乡,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圆一个读书梦,老教师鲁晓廷用毕生积蓄创办了一所便民学校。鲁晓廷去世后,他的3个儿女又把青春献给了这巍巍大山……深山十载办义学
  沈祥辉 严若芹 官照武
  3月里,从利川城出发,驱车120多公里才到达文斗乡,因去花台村便民小学唯一的一条村级公路被山洪冲断了,我们只得步行而去。趟过一条条河流,翻过一道道峭壁,山越来越高,而便民小学就坐落在这群山里,那土家吊脚楼便是孩子们的学校。
  火塘边,在校长鲁巡、妹妹鲁琼若、鲁霞和母亲王树兰缓缓的叙述里,时光又回到了这所学校的创办之初……
  1987年,鲁巡的父亲鲁晓廷从文斗乡中心小学教务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回到老家花台村,目睹了花台和邻近艾地村孩子的读书艰难。七八岁的孩子,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爬上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的乡中心小学,因此,许多孩子八九岁还没上学,村里的文盲、半文盲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更可怕的是,艾地村一个孩子在回家途中遭遇山洪,尸首无存。
  一辈子为人施教的鲁晓廷痛心疾首。1990年秋,他拿出自己仅有的3000多元积蓄,买了一些长木板,钉了10多张简易的课桌,在自家吊脚楼上办起了家庭学堂。老人想,再也不能让孩子们去遭受爬山趟河那份罪了。那时,儿子鲁巡刚高中毕业,正准备外出打工。不料父亲对他说道:“为方便村里的孩子,我要办义学,我一个人不够,别人我请不起,没工资,也没人愿到咱这穷山村来,只有委屈你了。”
  “便民小学”就这样成立了。最初只有22名学生,但由于是计划外办学,找遍了全乡也找不到多余的课本,鲁晓廷让鲁巡到百公里之外的新华书店,托关系求人来回跑了四趟才买回20套课本。每个学生只收30元书本费,不及当地其它学校的一半。父子俩兢兢业业,所教班级在学期末的全乡统考中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花台和艾地的村民信服了,把在乡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纷纷送到便民小学,大家都想让孩子少受一些罪。
  学生增多了,老师不够,鲁晓廷对高考仅差3分的女儿鲁琼若说:“咱们这里许多孩子读小学、初中都难,若不嫌弃,你还是回来帮帮他们吧。”本想再提出复读的鲁琼若,闻听此语,只好把这可以改变命运的意愿深深地藏了起来。1992年秋,鲁琼若成了便民小学的一名老师。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妹妹鲁霞身上。她本已考上中专,可患上牙龈癌的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在父亲无言期待的目光里,她含着眼泪走上了讲台。这一年学生已达60多人,年级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生源不仅覆盖了花台、艾地两个村,而且连郁江对岸重庆黔江县兴花乡的孩子也送到了这里。
  交通闭塞的花台、艾地等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大多数家庭常常连孩子最起码的书本费都无法交齐,于是,鲁晓廷每年的退休工资全都贴到学校给孩子们买书去了。一张张学生家长的欠条:赵艳695元,杜秀琼980元……整整7000多元,还不算为特困生免掉的几千元。
  这位土家老人,生把一切献给了山里的孩子,死也不愿惊扰大家。2000年1月20日,73岁的鲁晓廷走了。他去世的第二天,正是全乡小学统考的日子。家人遵从老人的遗愿,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考试,锣鼓吹打、鞭炮哀乐、跳丧舞等土家治丧风俗一律免掉。前来为他送行的乡邻们在与学生们考室仅一墙之隔的屋里默默地守望着。而另一边,则是闻讯的学生们含着泪水在解答试题。他安葬那天,方圆近百里的人都来了,所来之人莫不痛哭失声。鲁晓廷死后,国家为其补偿1500元安葬费,但这些钱又被儿女们用来冲抵便民小学所欠乡中心小学3000元的书本费。
  父亲走了,儿子又接任校长。因少了父亲的退休工资作学校的开支补贴,便民小学愈发艰难。1999年5月,30岁的鲁巡才结婚,高中学历的爱人何树平也加入到教书的行列。何树平说,当初嫁给他就冲着鲁家来的,但没想到这地方这么穷,但再穷也不能不让这些娃儿读书呀。
  妹妹鲁琼若于去年新婚之后便与丈夫两地分居,住在娘家教书育人,现已是身怀六甲,每天还挺着个大肚子给孩子们上课,她最担心的是自己生产后,谁去帮她代课,哥、嫂、妹每天都是满负荷上课、备课。28岁的鲁霞在农村已算是大龄青年了,谈过几次对象,均因对方要她扔掉教书这个行当没谈成。鲁霞说:“父亲临走时嘱咐我们,未来的女婿一定要支持办学才行,如果这个要求都达不到,就别进鲁家的门。这学校真垮了、散了,那娃儿们可要受死苦了。”
  因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在教书育人之外,鲁氏三兄妹还要参加地里的劳动,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那人均1.3亩的水田旱地,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超过千元,可就是这点钱还要用来补贴学费,经常闹得自己家连吃油的钱都拿不出来。现在,鲁家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就这还是前几年市妇联捐赠的。不知有多少次,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来找鲁琼若、鲁霞相约一起外出。他们给鲁家算了笔账,一年按挣六七千元算,你们三兄妹该挣多少钱?但他们硬是没走,理由是:“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们要是走了,可能有许多孩子永远也难走出大山了。”前年秋天,国家验收“普九”教育的人来到这里,大家被鲁家的精神深深感动,并特发2000元奖金。
  “知识改变命运”。10年中,这座土家吊脚楼已走出了200多名孩子,他们中有的现正在读高二。可以肯定,这些孩子中将来有相当部分将走出大山、升入大学。但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三兄妹,却把自己的青春和命运托付给了这静静的大山。(际图片)
学校每周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为的是把祖国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下图为鲁晓廷生前和孩子们在一起。(摄于1998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