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离开管理创新的科技创新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使大批从科研一线走上管理岗位的科学家提高管理技能——让管理给科研插上翅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09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离开管理创新的科技创新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科学院积极探索,使大批从科研一线走上管理岗位的科学家提高管理技能——
让管理给科研插上翅膀
  本报记者 杨 健
  4月的春雨染绿了京郊雁栖湖。湖畔的中科院管理干部学院里,上上下下都忙碌起来。这所中国科学院的“黄埔军校”,马上要迎来新一期所局级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班的学员。
  应运而生的“黄埔军校”
  到今年春天,中科院的所局长上岗培训班已经举办了16期,目前在岗的中科院中层领导,几乎都曾是这里的学员,“黄埔军校”一说并非戏言。
  决策在头,行动在脚,管理在腰。处在科技体制改革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承担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重任,改革与发展千头万绪,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所局级领导干部队伍,再大的雷声也难以带来雨点。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所、局一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很多人刚刚30岁出头,他们大多数由科研第一线走上管理岗位,无论是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管理技能、管理水平,还是人生历练和对国情的了解,都存在一个提高的过程。”中科院人教局何岩局长最清楚问题的要害,“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管理培训。院里对这些培训看得很重。每一期培训,路甬祥院长等领导都尽量挤时间到会,和大家面对面地交流。”
  管理培训的迫切性,每个所局长都很清楚,但要他们抽出十天半月的时间专门来上课,很多人都有些犹豫。
  “学员们犹豫,是因为对培训的效果有顾虑,这一点我们要理解。局所长的时间很宝贵,每一期的培训得让他们有收获,这一点我们要做到。”管理干部学院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次开学,教员们会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把培训的内容告知大家,用苗建明副院长的话来说,“要让他们看一眼题目就不想走。”
  使每个人都有实在的收获
  要领导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吗?你能否建立团队精神?你能否有效地授权?你会处理危机吗?你能充分利用顾问吗?你如何激励下属?你怎样管理时间?”一上来,20多套测验题就抓住了学员们的心。
  管理的经验积累靠实践,也要学习;管理培训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和沟通。每一堂课的主题都经过精挑细选,主讲者都是学员们平日视作楷模的管理者和专家。更多的时候,根本就分不清谁是主讲,谁是学员,大家把身边遇到的困难提出来,相互交流经验,一起想办法。学员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启发,教员们则从中更多地了解到所里、局里的实际情况,为院一级的改革决策收集丰富的材料。
  管理技能的培训不只是在课堂。培训班组织了不少辩论赛、拓展训练和文体活动,学员活动时,专家们在一旁不动声色地观察,然后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单独与学员交流。一期培训下来,当初不想来的学员大都觉得时间太短。一位在管理上受过挫折的所长说:“早来参加这个班,我也不至于在弯路上绕那么久。”中科院卫星地面站的领导索性把处级领导也拉来接受培训。更多的所、局长在培训结束后,还与培训班的老师、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希望这种相互学习和激励的氛围能够长久地维护下去。”
  上岗培训,只是中科院干部管理培训的一个方面。据介绍,近年来,中科院组织了政治理论学习,国情学习,人事、财务、后勤专业管理知识训练,领导干部管理技能提高班,境外学习等一系列管理培训活动,每年接受培训的局所级领导有近300人次。
  靠规范管理“解放”管理者
  在中科院领导看来,中国的科技体制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现阶段的科技管理人才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从长远来看,他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在战略管理方面向国际同行看齐;在近期之内,他们要适应中国国情,担负起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通过改革解决矛盾、化解问题,实现新老体制间的平滑过渡。
  “我们的所长们是很苦的。”中科院综合计划局李志刚说,“把他们放到国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中,他们会是很优秀的人才。而现在,他们不仅要管学术发展、经费筹措,还要管财务、管住房、管园区建设、管献血甚至管计划生育,他们承担了太多因为体制和机制不顺带来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他们都是30多岁40岁的年轻科学家,不可能一辈子当所长,他们要在业务上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咬牙挺过来,迅速学习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靠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减轻自身压力。”何岩的话,在很多所长中引起了共鸣。
  在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带我们体验该所正在推行的“电子所务”。进入自动化所的网站,所领导的工作日程、历次所务会议的决议、群众来信的处理乃至每名员工的最新一笔医疗费用报销情况,都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规范、民主、公开、透明,在规则的阳光之下,很多原本复杂的问题顿时简化了许多。我们很忙,但我们用的力,都是正向的。”谭铁牛自豪地说。
  改革后的中科院研究所,每个所的专职管理人员只有3%,要吃喝拉撒睡全包几乎不可能。在物理所,王恩哥所长告诉我们,从食堂到清洁卫生,很多所务都已经社会化了,“学术秘书们的工作比过去行政科的人卖力得多。”
  在大气物理所,王会军所长、田二垒书记向我们介绍,这个所的科研处长、人事处长、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都是博士,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建章立制,工作干得颇有起色。
  “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是一场空前的创新实践,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科研工作的管理者,我们更多的时候扮演着各项改革的实践者的角色。这对我们的素质、能力等诸方面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也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扬教授点着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副台长李焱写的一段“培训总结”对我们说:“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在管理中提升能力,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中解放生产力,最终也就解放了他们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