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一个普通公民的道德情怀——追记南京下岗工人周光裕烈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普通公民的道德情怀
——追记南京下岗工人周光裕烈士
本报记者 顾兆农 新华社记者 徐机玲
清明,是思念故人的时节。南京雨花台功德园,苍松翠柏掩映的周光裕烈士墓前,默默地站立着他的妻儿、好友、同事、邻居。前来悼念英雄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满怀敬意祭奠这位4个多月前与歹徒搏斗英勇献身的下岗工人,深情追忆着这位普通公民平凡人生中的美好道德情操。
  为解救他人危难,周光裕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流尽最后一滴血
  去年11月12日傍晚,一名中年妇女正走在南京火车站附近一条僻静的马路上,突然被3名持刀歹徒抢劫,手机及挎包瞬间被抢走。惊恐万状之中,她大声呼救。这时,骑车路过这里的周光裕闻声立即沿着歹徒逃跑的方向奋力追赶。
  周光裕追上歹徒后,大喝一声:“你们是干什么的,快把东西放下!”他跳下车,一把揪住跑在最后的一名劫匪,用力往下摁住他的头。这时,跑在前面的歹徒返身挥刀向周光裕的大腿刺去,血流如注的周光裕仍不松手,歹徒又丧心病狂地向他的臀部、背部、颈部猛刺数刀,最后一刀穿透肺叶,周光裕倒在了血泊中。
  57岁的周光裕是南京钨钼材料厂工人。牺牲时,他下岗已有5年。周光裕勇斗劫匪的消息传开后,短短一个星期,赶到周光裕家中表示慰问和悼念的人数以千计,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主动为其贫寒的家庭捐款达16万元。
  周光裕的事迹引起南京市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李源潮含泪看完周光裕事迹调研报告,动情地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个品德优良的劳动者也可能从工作岗位上下岗,但是,只要他坚持正直做人的原则,坚持真诚劳动的态度,坚持维护正义的勇气,那么他不仅能自立自强,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而且能在平凡中体现人格的高尚,在危急中表现出英雄的壮举,从而成为人民和社会赞颂的榜样。”
  2001年12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周光裕为革命烈士。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周光裕烈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周光裕牺牲后,南京警方在8天之内就将3名犯罪嫌疑人追捕归案。今年4月9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杀害周光裕的主犯死刑,判处其他两名同案犯有期徒刑。
  记者在追寻周光裕烈士生命轨迹的采访中,心灵不断受到震撼。深深感到,物质财富的多少,绝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社会地位的高低,更不表明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高尚与卑劣。
  命运并没有给周光裕带来多少鲜花,可是,他却总是以微笑尽着一个公民的责任
  周光裕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农村,5岁时被父母过继给一位同乡。不久,随着当铁路工人的养父母迁至南京浦口区。1961年初中毕业后,周光裕来到江苏省老山林场插场劳动,一干就是15年。
  完全是巧合,记者曾与周光裕在同一个林场当过知青。作为战友,亲历过农活和生活的艰辛。周光裕到林场时才17岁,长得又瘦又小,为了过“劳动关”,他肩膀上的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只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能挑50多公斤重的担子了。那时,周光裕在林场每月的收入只有十几元,比当时在城里当工人要低近一半。可他不论是做送奶工、拖拉机手,还是当果林护园人、炊事员,他都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证公共财产不受损失,他曾与偷抢林场水果的人作过坚决的斗争,结果,几次被打伤。
  1976年,周光裕调到南京钨钼材料厂当工人。1996年他下岗了,月收入只有186元。妻子王福琴是公交公司售票员,1998年办了内退,月收入只有434元。这点钱,要安排一家人生活,还要供养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可想生活的艰难。王福琴说,生活虽然艰辛,但一家人心情依然很舒坦。因为,作为家庭主心骨的周光裕,从没有对社会、对家人、对朋友抱怨过什么。他依然每天笑眯眯地、精神十足地走出家门,千方百计找自己能做的事,干别人需要他做的活儿。下岗期间,他卖过螺丝、龙虾、猪肉,摆过水果摊,干过空调安装工、送货员和浴室看门人,尽管此时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
  周光裕从来不对别人说自己家的困难。太平门社委会老主任伍士梅有一次在菜场遇到王福琴,一聊,惊讶地发现周光裕家的生活还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于是,她让周光裕来填个“低保”申请表。谁知,周光裕第二天就到社委会表示:“我现在还干得动,‘低保’就不要了,还是帮我找个事做吧。”
  下岗后,周光裕经常回厂里看看。见到厂领导,总是问,“厂里脱困,还有什么新招吗?”“空着的厂房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农贸市场?”周光裕就是这样,面对困难,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它。
  周光裕家住的是一幢老楼,电负荷容量小,到了夏天,经常跳闸。邻居们说,每次跳闸,都是周光裕第一个从7楼奔到1楼,换上保险丝。到居民家上门收取垃圾处理费,经常遭遇讽刺和不解,可是,邻居曹阿菊老大妈每次到周光裕家收垃圾处理费时,周家从来都很“爽快”,尽管他家的经济状况比很多人都困难。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周光裕一生做的都是“小事”。可是,在他眼里,工作无小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光裕所在林场修路,出现了哑炮。
  “我来。”周光裕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冒着生命的危险,成功排除了哑炮。后来,又出现过两次哑炮。“我有经验了,还是让我来。”周光裕成了排除哑炮的专家了。
  在林场做送奶工时,按规定,每人每天可以报损1到2瓶奶。在那个短缺经济年代,这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可周光裕送奶3年,硬是没有报损过1瓶牛奶。送奶工需经手一些经济上的往来,但经周光裕过手的钱和奶票,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
  周光裕在钨钼材料厂纯化车间工作期间,3个人分为一班,每个班只配一名男工,女工们总是喜欢和周光裕在一个班。因为,每个班次都要将4桶各重25公斤的钨酸搬上离地面1.2米的搅拌口,如果跟周光裕一个班,这些重活就都是周光裕的事情了。因为液氨呛人,有人就将整桶的钨酸倒下去,而周光裕总是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一勺一勺地将钨酸舀到气味呛人的液氨中去。
  钨钼材料厂的老厂长王展辉至今记着一件事:计划经济年代,上级来人到厂里检查工作,在厂里用餐,按规定,厂长需自交餐费和粮票,王老说,餐费当时就交了,可粮票有时身上没带。之后,当时在食堂工作的周光裕,总是找到厂长或通过办公室,向厂长追讨欠交的粮票。
  下岗后,周光裕在农贸市场卖过猪肉。哪些肉是昨日的,哪些肉是当天的,他会主动告诉顾客。结果,大家都愿意找他买猪肉。
  周光裕在私营企业南京金鼎成公司打工时,负责送货、收款,直至他突然牺牲,没有一笔未收回的货款。做汽车车辆管理员,他很快将20多辆车一一建立起“档案”,明显降低了车辆的维修费用等;做餐厅经理,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有时为买几瓶酱油、几包味精,他也要骑车跑上十几里的路,到批发市场去购买;当送货员,城里的大街小巷,大小食品批发市场,都能看到周光裕“跑”来的业务订单,尽管他并没有因此多拿公司一分报酬。
  对周光裕来说,生活永远都是美好的
  周光裕手巧,心善,无我。
今年春节,周光裕一大家人没再像往年那样,18口人一起聚集在周光裕的岳母家吃团圆饭。因为,那样他们无法不触景伤情。以往每年这个时候,总是周光裕在厨房主厨,总是他让大家先吃。之后,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周光裕总是说,还有两个菜,你们先吃,我马上就来。每年春节,周光裕总是要包很多花色的包子,骑车送到丈母娘家,然后,再给妻子的4个弟妹一家准备一大包。
  “自从姐夫和姐姐结婚后,姐夫对我父母,‘爸爸、妈妈’叫得一声比一声响,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也很惭愧。因为,我们也为人婿,对自己的岳父母,却没有像姐夫这样‘爽’。”周光裕的内弟这样说。周光裕的岳母得知女婿牺牲,当场就昏倒在地。见到前来吊唁的周光裕夫妇的结婚介绍人,她一把抱住他,哭着说,“感谢你为我女儿介绍了一个好人。”她常感慨:“光裕比自己的3个亲儿子还要亲!”
  前些年,为了照顾养父,周光裕设法把养父原1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自己20多平方米的房子,换成为现在这一套住房。虽然自己上班的路更远了,但是,对养父的照料却方便了。周光裕养父长期瘫痪,他一直为其擦身、端尿,直到老人去世。
  王福琴说,家里没有电扇时,天热了,周光裕会给自己扇扇子;天冷了,周光裕则给自己灌暖壶;旧窗帘不用了,老周把它改成女儿的罩衣;家里的家具都是周光裕打的;除了打毛衣不会,周光裕几乎揽下了家里的全部家务活。上大学的儿子周凌云至今难忘,那次在餐馆打工至深夜,刚出门,就看见父亲推着自行车在漫天飞雪中等着接他回家。
  对自己,老周却省吃俭用,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40元一件的夹克衫,是王福琴在大市场转了3个多小时,咬咬牙给老周买的。老周说,这么好的衣服,留着过年再穿吧。别看老周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但是,老周走出去,从来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上去根本不像57岁的人,更不像一个生活面临困难的人。
  老周是个热心人。不管是家人还是外人,只要找到老周帮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看到楼下邻居曹阿菊大妈的洗衣板快磨平了,周光裕主动对曹大妈说,您找一块木板,我来帮你重做一块洗衣板。曹大妈后来没有找到木板给周光裕,但是,这话至今让曹大妈心里暖洋洋的。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周光裕身上,集中体现着正直真诚、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体现着自强创业、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时代精神。
  周光裕牺牲了,但是,周光裕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