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以城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1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城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金中梁
  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本地资本与外地资本、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节点。
  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内核,没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城镇化就是空中楼阁。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高经济实力,首要的问题是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要想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外力推动型”的路子,大量引进外来资金和企业,借助外力求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流动是一种必然趋势。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低的经济优势和自然环境优越的生态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大规模发展工业。一般来说,县城和中心镇是对外来投资者最有吸引力的区域。通过加快城镇化,把县城和中心镇的区位建好、环境建优,既可以提高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又能够避免走“先分散、后集聚”的工业发展老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共享,较快地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
  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不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新的生活空间,也才能真正提高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把产业和企业集聚起来,可以使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实现公共设施的共享,较好地解决乡乡办厂、村村冒烟造成的“遍地污染”问题,避免基础设施无序建设导致的浪费。同时,推进城镇化,变过去农村静态的“就地开发”为动态的“要素流动”,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城镇化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城镇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需要。农民固守土地,很难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不仅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还能增强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关联度,从而有效地促进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
  近年来,浙江省武义县积极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建设效益农业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全县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4万多人,在县城和各中心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超过10万人。同时,通过有组织、有步骤、有规划地引导山区人口搬迁下山,促使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迅速向中心镇、村集聚。自1994年至今,搬迁下山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10,满足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城镇化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