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读书两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读书两忌
陈先达
读书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其他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这种情况被有的学者称为“二世现象”;也可能是相反的情况,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所有的书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不同书的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原意不是用来讲读书的,可我以为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讲的正是读什么信什么,使自己陷于无所适从,即陷入“惑”的困境。读书本来是求解疑惑的,结果书读多了不仅未能解惑,反而愈读愈惑,这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用在此处,尺寸刚好。
这当然不是主张不要多读书,不要博学。书应该多读些,知识面应该宽些。可是多读书有个前提,即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不能采取读什么信什么的态度。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少则得,这个少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愈少愈好,实际上强调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从所读的书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即使读的不多也有所得。这当然远胜于那种越读越糊涂的读书。
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不仅是指学术观点,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读什么。我们的大学是分系的,系中有多种专业,一个专业有多个方向。以哲学为例,如果学中国哲学的,不读外国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中国哲学著作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外国哲学的只读外国哲学,不读中国哲学的著作,那么肯定也会成就有限。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的就瞧不起外国哲学,学外国哲学的又瞧不起中国哲学,互视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读自己信的。结局如何,不问便知。
这种倾向在人文与科技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当今西方思潮中,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的问题,从专业角度说,往往表现为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学科知识分子彼此之间相互轻视、误解和排斥。本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对统一世界认识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合则两利,离则两伤。现在西方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种对立的危害,主张二者相互渗透,彼此结合。我们国家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如果学理工的不读人文学科的书,而人文学科的学生对科技的书根本不感兴趣,都变成最狭隘意义上的专业人才,肯定会阻碍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书究竟读多少为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专业情况不同。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但不管读多读少,都应记住这两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