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熙来攘往通有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5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睦邻边关行 中越篇之一

  熙来攘往通有无
本报记者组
  从昆明到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的距离为468公里,坐汽车约需八九个小时,可坐火车却要16个小时,据说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所说的“火车没有汽车快”。走完昆河二级公路的全程,汽车从海拔2000多米高的大围山下到海拔70多米地方,大家都说耳朵受不了,有点像飞机降落时的感觉。可是,还没来得及作一番“行路难”的慨叹,火红的夕阳下,一座美丽的边城立即把我们吸引住了。
  处于元江和南溪河交汇处的河口镇不过两三平方公里,但元江岸边宽阔的滨河路,设计新颖的路灯,美丽的音乐喷泉……无不传达着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夜晚,在一家小小的烧烤店,我们登上二楼临窗而坐,微风轻拂中,透过夜幕眺望元江对岸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的万家灯火,的确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次日早上7时50分,我们来到去年1月开通的中越公路大桥,只见由我20名公安边防战士组成的护旗仪仗队迈着正步走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3名旗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中国河口口岸的上空。据边防检查站的余大礼政委介绍,在河口口岸,不管刮风下雨,一年360多天都通关。他说,过去这里只有一条中越铁路大桥,现在公路大桥开通后人员往来增多,他们的担子更重了,节假日官兵们都需加班,今年春节出入境高峰时一天达1万多人。
  还不到启关时间,越南老街的边民们就排成了长队。8时整,中越公路大桥两端的口岸准时开放,老街那边的边民们便一个接着一个地推着满载农副产品的自行车、平板车走过来。余政委说,“现在还算淡季,每年5月至8月农产品上市时,那才热闹呢。”要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不会相信,就是那些头戴越南笠帽的妇女们,一辆自行车上能驮六七个编织袋,最多能载200公斤。据介绍,2001年河口口岸边民互市总额达5.8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货物就是靠自行车、平板车运输的。
  横跨南溪河的中越公路大桥宽15米,全长136.06米,桥面分成三部分:左侧是入境通道,右侧是出境通道,中间为汽车道。我们办好出入境通行证已9时多,这时互市的边民越来越少,出入境通道上来往的多为旅游者。进入越南境内,在老街口岸的货场上,我们看到堆成小山的香蕉正在装车,准备运往中国。虽然入境的中国游客很多,但马路边上的外汇兑换点却无人问津,因为人民币在这里用起来和越南盾一样方便。从老街镇出发,过了谷柳大桥,道路渐渐变宽,路上汽车不多,摩托车却往来如梭。
  一会儿工夫,我们来到了老街省省会谷柳市。在离老街镇不远的谷柳农贸市场,一群挎着小木箱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围上来,要给我们擦皮鞋,其中一个叫武黄海的男孩会说简单的中文和英语。他告诉我们,母亲在中国做水果生意,父亲在家干农活。临别时,他还特意用笛子为我们吹奏了一曲《茉莉花》。
  约莫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上,到处都是中国游客。这里的商品与河口滨河路上中越一条街的差不多,只是价格稍微便宜一些。在这里,最受欢迎的要数黄康夫妇经营的摊位。黄康的父亲是越侨,母亲是中国人,黄太太姓阮,也是越侨后代,夫妻俩在中国长大,汉语说得很流利。他们见到中国记者感到特别亲切。黄太太告诉我们,不久前,她从电视上看到了江泽民主席访问越南的新闻,看到中越两国领导人就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胡志明主席那个时代一样友好,她非常激动。她说,虽然越南的生活水平现在还比不上中国,但她愿意留在越南为越中睦邻友好作点微薄贡献。
  回到中越公路桥头,时值正午,赴河口互市的越南妇女们满载鸭蛋、荸荠等中国农副产品纷纷往回赶。有一个名叫范氏七的女子告诉我们,她一早贩运了50公斤火龙果到河口,挣了20多元钱。言语之中透露出自豪和满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语本来有点贬义,但在河口、老街之间我们看到,正是中越边民们这样熙熙攘攘地来来往往、互通有无,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创造了中越大桥两岸的富裕繁荣与欢乐祥和。(附图片)
图为我边防检查人员正帮助越南边民推货物。 边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