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丰富孩子的精神食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6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月评

丰富孩子的精神食粮
  柳如风
  在明媚的春天里,儿童文学又收获了一份希望:20部思想性、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沉寂多时的儿童文学因为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而增添了几分亮色,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儿童文学面临的窘境。这些获奖的作者中,多数是一些老面孔。秦文君、方敏、孙幼军、金波、张之路等都是在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成果卓著的“老作者”。首次进入获奖行列的有11位新人,40岁以下的作者有5人。虽然这种结构被称为“老中青结合”的梯队,但不能不承认新人不多、年龄偏大还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队伍面临的一种现状。也正因为如此,从本届评奖开始设立“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
  儿童文学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尺,儿童文学的发展命运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位官员说:“看一个国家儿童读物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列出了评价某一国家儿童文学发展程度的十项标准:对儿童特性认识的程度;超越被动地依靠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所取得的进步;一个职业作家阶层的产生;相对独立的程度;名著的数量;新形式或体裁的创造和各种传统形式的利用;依赖译作的程度;初级作品的数量;中级作品的数量;各种机构发展的水平。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的儿童文学形势并不乐观。95%以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几千册的印数,江苏的作家群体在全国实力较强,但是从1997年起,每年也仅能推出一两部有水准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出版社不想多出,而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出。近年来,支撑少儿文坛的作家还是从20世纪80、90年代初开始进行创作的那一批人,他们有些已进入中年,生活、生理、心理离孩子渐渐远了。
  儿童文学作品也不被有些家长看好,很多家长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成智力教育,往往只给孩子买与学业相关的课外书,不了解课外读物具有多方面的“营养”。于是,一些内容荒诞不经甚至庸俗不堪的“口袋书”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流星花园》之类的电视剧成了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节目。
  一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说:“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几乎所有文坛巨匠都在儿童文学园地中留下了他们耕耘的痕迹,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冰心等作家甚至为儿童文学这块园地贡献过不少力作,冰心老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使“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丰富而有品味”。
  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牛奶、面包这样的物质食粮,也不能缺少思想教育读物这样的精神食粮。我们企盼有更多的人关注儿童文学,为孩子们呈上一份份精美的精神食粮,用至善至美的文字去润泽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