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畲乡笋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6
第12版(大地·副词)
专栏:多味斋

  畲乡笋包
  聂永清蔡松平
  在赣中山区永丰县龙冈畲族乡,有这样一个风俗,每年清明前后,每家农户都要打笋包、吃笋包。
  笋包,又叫“清明饼”,是畲乡的传统风味小吃。做笋包叫“打笋包”。所谓“笋包”顾名思义就是用米粉与野菜糊作包皮,用竹笋、腊肉丝作馅心包成的一种绿包,吃起来有香、辣、甜、脆、柔之感,其味道是其它食物无可比拟的,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经过岁月的打磨,时间的沉淀,“打笋包”成了畲乡独特的民俗。
  畲乡流传一句俗语:“清明不打笋包,疥疮烂上颈头”。听起来够粗俗,但其中包含了科学道理。因为野菜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竹笋有生津润肺的作用,吃了笋包可防皮肤病、肠道病,对身体大有裨益,故家家户户每年清明前后都要打一次笋包。
  笋包虽然好吃,让人过齿不忘,但打起来却颇费工夫。好在一年只打一次,故而十分认真。首先,要做好笋包的包皮。包皮的制作是:将粳米、糯米按二比一的比例掺和,用井水浸泡十多个小时,然后滤干,拿到碓房去舂。舂的时候一个人不行,要两个人,一个人舂碓,一个人蹲在碓坎边上,手拿一根茶杵,舂一下,翻动一下,舂一下,翻动一下,直到舂成粉末状为止。再将从山野、溪边、林间、道旁采来的野菜除根、去梗、洗净、煮熟,搅成糊状。然后将米粉与野菜糊混合在一起,用双手在案板上使劲地揉、搓,直到变成一团绿色的糍泥,制成包皮原料,再用洗净的湿手巾盖住,不让糍泥团表皮变硬。
  接着就是做笋包的馅心。馅心的制作更是讲究。笋包的馅主要以竹笋为原料。畲乡龙冈,山连着山,山靠着山,山高水长,山岭箐畔,生长着丛丛毛竹,几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又嫩又白又脆的笋尖做原料,吃起来别有风味。笋尖采来后,用刀切成米粒大小,再撒上腊肉丝、蒜末、葱花、辣椒粉、碎姜、食盐之类加些猪油混炒一起,便成了馅心。
  包皮及馅心准备就绪,就开始包笋包了。当要包时将糍泥团撕成一小坨一小坨,双手在掌中搓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小圆球,再压成一块块厚厚的皮子,包上预先准备好的馅心,捏成三角形、半月形的笋包,密密排在垫有湿纱布的蒸笼内,置锅中蒸上半个小时至包皮不粘手为度。蒸熟的笋包,绿色的包皮晶莹剔透,白色的馅心依稀可见,清香扑鼻格外诱人。一家人围坐桌前,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一边谈论新春的打算,其乐融融。这时候,您若是来到畲乡春游,热情好客的畲民一定会请您去他家里,端上一盘笋包:“吃吧,这是畲乡笋包。”您吃一个,保准您想吃两个,吃上三个,您就忘不了畲乡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