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有这样一位96岁的日本老人——播撒生命的绿色——记远山正瑛和他的沙漠开发协力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9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有这样一位96岁的日本老人——
  播撒生命的绿色
——记远山正瑛和他的沙漠开发协力队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于宏建
  时令3月底的鄂尔多斯地区乍暖还寒。从包头驱车南行,路边的景物渐显荒凉,卷起的黄沙贴着地面飞舞。但进入恩格贝生态开发示范区,却见到不同的景象:一排排齐整的白杨树,顽强与风沙抗争的灌木丛,远处的防护林带、果园和扬水站,织成一幅北国的田园风景。
  恩格贝,地处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北临黄河,南倚鄂尔多斯高原,历史上曾是一方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乐土。然而,人类的掠夺性开发也曾使这里退化成遍野枯黄、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恩格贝,如同在蒙语中“吉祥平安”
  的含意,而今又在库布其沙漠之中奇迹般升腾起一片绿洲。这是恩格贝的治沙人用汗水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绘就的吉祥画卷。人们都记得在与沙魔拼搏的行列中,走着一位日本老人,他的名字叫远山正瑛。
  远山正瑛,日本著名的农学博士。
  这位年届96岁的老人早在学生时代起就对开发中国沙漠有浓厚兴趣。远山在30多年前从大学退休后,潜心研究沙漠的治理和开发。记者在15年前曾去他任教的鸟取大学采访过远山,他说他是在1980年知遇了王震将军后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的。他怀着“要为黄龙披上绿衣”的愿望,带领他的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奔走于甘肃、宁夏等黄河流域,从事治沙绿化活动。
  1989年,时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副总裁的王明海带领一班人开进恩格贝植树造林,围建草牧场,远山被他的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的计划所吸引,于是在1990年来到恩格贝实地考察,那时他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
  远山的真诚,王明海的执着,使他们从此结下了不解的治沙缘。几年后,王明海毅然辞职承包恩格贝示范区,远山先生也本着“治理沙漠是世界和平之道”的精神,发誓在有生之年倾力治理开发恩格贝。从此,凝聚着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生命绿色在库布其沙漠扎下了根。
  为了再次访问远山老人,我们拨通了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电话,得知老先生正忙于在日本福岛建中国白杨林荫道的活动,还有绿化沙漠讲演会等,使来华的计划推迟。我们虽然对不能在恩格贝与老人见面感到遗憾,然而在示范区,听到所有人都对这位“绿色使者”表达着崇敬之情。
  恩格贝宾馆的前面,有一尊远山老人的铜像,基座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站在示范区高处远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林区与荒漠之间有一条“沙线”,这是恩格贝人为征服库布其沙漠创造出的一个奇迹,它同时也警示人们,人进沙退,人退沙进,荒漠仍在威胁着人类。
  由于生态条件恶劣,恩格贝曾被认为是难治的“癌症”,然而,远山老人坚信任何沙漠都能治理,治沙重在开发,应向沙漠要效益。在远山的倡导下,示范区建起了沙漠产业开发研究所。远山心中还有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办一所世界沙漠大学,让恩格贝成为世界沙漠的研究基地。
  今天,恩格贝沙漠治理和开发已初显成效:示范区内栽植树木成方连片,沙柳、杨柴、柠条等灌木300多万丛,承包的30万亩沙地已有1/3披上了绿装。恩格贝人还在示范区兴修水库,培育优质种羊,兴办鸵鸟养殖,种植药材、果树,培育花籽、草籽。此外,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鉴定,他们利用沙漠中的自涌泉生产的矿泉水已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恩格贝人正在走一条由防风固沙到沙产业开发,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体现的路子。
  开发区经理王文清介绍说,11年来,远山先生奔波于中日两国,辛劳于库布其沙漠,每年都要在恩格贝住上大半年的时间。人们常常看到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着工作服,脚穿高筒雨靴,肩背工具袋和一把小铁锹,手拿整枝剪的老人的身影。远山多次说过,恩格贝是他的第二故乡,也将是他最终的归宿。
  远山先生每次从恩格贝回到日本,总要四处奔走,在报刊、电视和集会上宣讲沙漠的开发治理,积极为治沙募集资金。在远山的感召下,一批批日本协力队员来到恩格贝,种下了一棵棵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长青树。
  我们到达恩格贝的那天,正遇到今年的第一批日本协力队员20多人抵达恩格贝,这也是第106支中国沙漠开发协力队。志愿者中有老人、有孩子,更多的则是在校学生,他们每个人都佩带着写有“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的绿色袖标。客人们一下车就受到热情的迎接,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向每一位志愿者献上美酒和哈达,以蒙古族的最高礼仪迎接远道而来的日本朋友。
  恩格贝人也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名叫泉智彦的日本大学生报名参加了中国沙漠开发协力队,然而在临行前却不幸病逝。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他的父母每年都来恩格贝植树,并把儿子的骨灰永远安葬在了恩格贝,圆了他绿色的梦。
  长期为中国沙漠开发协力队担任翻译的姚先生说,过去每当协力队来到恩格贝,远山先生都要亲自向他们作“战前动员”。他每次必讲“绿色代表生命,绿化是和平之路”的道理。他也不止一次地讲述选择恩格贝治沙的缘由:日中两国人民有着久远的友好关系,鉴真大师东渡扶桑使两国关系亲上加亲;战后中国百姓抚养了许多日本孤儿,应该报答这种恩情。老人还坦率表示,日本过去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战争,对不起中国人民,在中国治沙就是要洗刷日本过去的罪孽。
  在示范区我们还遇到了两位日本老人,一位叫安田,另一位叫小野田,他们都是常驻恩格贝并为协力队提供服务的志愿人员。安田在退休前经营文具店,因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识了远山而来到了恩格贝;小野田当过38年的教师,退休后喜欢搞水利工程设计,从1992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在这里生活半年多的时间。老人说,他志愿来此的动机就是“绿色赎罪”。远山老人和日本志愿者的行动,带给人们的是宽广的胸怀和人类的良知。
  我们在示范区看到,有日本友人参与的治沙绿化已初具规模,一大片“中日合作十周年纪念林”生长在示范区的一角。据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记录,在远山的带领下,从1991年至2001年底,共有335批、6600多名日本志愿者自费前往恩格贝,完成了3个“百万株植树工程”。
  “远山是一个伟大的老人,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句话也许最能表达人们对远山的评价。每年除了日本友人来恩格贝治沙以外,中国各地大批的志愿者也纷纷来这里义务植树。远山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为表彰远山先生的贡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的称号。远山先生还荣获联合国“人类贡献奖”。江泽民主席曾两次亲切会见了远山,高度评价他为中国治沙作出的贡献。
  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位绿色使者,这位伟大的地球村民。(附图片)
  压题照片:恩格贝生态开发示范区远景。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