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小卖店为啥成了“小赊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19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小卖店为啥成了“小赊店”
  新华社记者 鲍盛华 齐海山
  当贷款消费正成为城里人的时尚的时候,农民也在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但他们不是赶时髦,而是出于无奈,无奈手头缺钱。
  在东北农村,五六年前还红红火火的小卖店现在却遇到了“寒流”,日益普遍的“赊账”现象让店主们处境尴尬。每年春节前,他们便拿着账单挨家挨户催账。尽管大部分赊欠尚能偿还,但从农村小卖店普遍出现的“赊账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增收与农村市场开拓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吉林省镇赉县建平乡六家子村农民李素贞开了一个小卖店,尽管离当地乡政府所在地非常近,买卖还算过得去,但今年她家还是赊出去1万元以上的货物。这两年农村遭受到严重的旱灾,田地里几乎没有收成。李素贞说:“农民手里根本没有钱,可还得过日子,要吃饭穿衣,只能来赊账。尽管每年年底卖了粮食能还上钱,但小卖店赊账经营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正在小卖店闲聊的几个农村妇女也纷纷插话说,这两年地里没有收成,当家的出去打工有时还拿不回来钱,只好“缩减”自己家的消费,有些生活必需品还要用,到别的地方没有钱根本就买不到,只好到小卖店里来赊账。
  在吉林省的农安、镇赉、磐石、永吉等县(市)的广大农村,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赊账的数额从七八千元到一万二三千元不等,平均在万元左右。对此,小卖店的店主们无不一脸愁云。农安县青山口乡青山口村农民李得泉说,大约在十年前的时候,他家在村中的日子过得最好,有一些余钱,就开了一个小卖店,一般的人家还开不起。开始的六七年时间里经营得不错,村里很多人眼热,好几户也想开个小卖店,但后来经营情况越来越差,就没人开了。他家的小卖店也在去年停开了。“当年小卖店红火的时候,我家有两个孩子,她们都在店里吃零嘴,即使这样,一年也能赚到近
  3000元,关键是当时赊账的不
  多。”李得泉说。
  永吉县西阳镇一家小卖店的女店主掐着手指头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她家小卖店每年的收入不到
  2000元,好多赊出去的货,收不回
  来钱,有几个农民已经欠了小卖店三四年的货款了。“进货、存货、赊货是压在我身上的‘三座大山’,因为赊着卖,没钱进货,有的货压的时间长卖不出去,质量出了问题,最后损失都是自己的。赊货就更不用说了,向欠账的人要钱就得给人家当‘孙子’。”这位女店主说,“现在干这个挺没劲,干别的又没啥能干的。”
  有关人士认为,小卖店“万元赊账”现象说明农民大部分时间缺少可支配的现金收入,处于“年吃年用”的境地,当年的收入偿还当年的消费欠账,来年则是赊账生活,这种消费方式严重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吉林省委政研室县域经济处勾铁兵处长说,目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习惯和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所在。(附图片)
  压题照片:吉林农安县东好来村一家小卖店,一个上午只有一个小女孩前来“光顾”。
  新华社记者 迟海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