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聊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0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聊城记
商泽军
它的身边曾有一条运河,后来毁弃了,当年帆樯竞发,逶迤几十里的景观不在了,然而留下了一处山陕会馆记录着往昔的繁华,从元经明到清,江南的大米、白银,珍玩美女通过船载,从聊城划过,聊城没有分得一杯羹,聊城只是皇权的一个驿站,但它们都留在聊城的记忆里,在现在的古老的门楼里,你可能会遇到长髯长者,你可能不会想到他记忆里有这样的珍藏:乾隆十四年怎样……
乾隆是到过聊城的,且不止一次。在光岳楼里,还有他的蜡像,显示着皇家的威仪,没有了血与火,也没有了文字狱的呻吟,就像现在的电视剧的戏说,光岳楼里的乾隆是一个好皇帝的形象,轻车简从,关心民瘼。其实,清代的皇帝,除掉末尾的个把,不乏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有作为的皇帝,聊城人是有脑筋有记性的,记着乾隆,并以口碑传说着这位皇帝。
  当时,乾隆是走的水路,运河是当时的高速公路,水像一个人的血液,是运河的水灌溉了聊城的皮革业、烟草业,那些山陕巨商把新的商业的气息带到了聊城,他们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把此地的孔老夫子的后花园全不放在眼里,聊城本是儒家文化深厚的地方,但山陕会馆的一副楹联却道出了另一种气派,在山陕会馆的殿堂上,在孔夫子的眼睫下,居然嘲笑起儒生:
“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
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
  这副对联经过几百年的雨雪风霜,现在还挂在那里,这是一种质问,对儒家的节义、杀身成仁、对所谓的经典《春秋》。我们知道,山陕商人是上接一代宗师顾炎武的法脉,顾炎武痛恨袖手谈心性的玄谈,据说山西商人的银票汇兑就是顾炎武发明的,因之在清代山西成了中国的华尔街。而另一副对联更是把钱的效用和运河的中心地位渲染的无以复加:
“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
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余”
  他们不遮拦,不忸怩,在山陕会馆里,这副对联把人的本能欲望张扬的淋漓尽致,钱并不是罪恶。虽然钱能买来婚姻但买不来爱情。如果聊城只有山陕会馆,那它是不完整的,那它就会只有金钱气铜臭味,聊城是一个平衡的城市,与金钱相对的是它的超越,对精神的渴望与积累,不用说,我指的是杨氏藏书的海源阁。
  海源阁增加了聊城的品位,作为名满天下的藏书楼,它对民族文化薪火的传递的功劳任你怎样评价都是不到位的、皮毛的、肤浅的,聊城之为聊城,像人一样,有他的个性,这个性是多方的融合,他的蕴涵是什么呢?当暮年的毛泽东把海源阁藏的影印《楚辞》赠送给田中首相时,聊城的底蕴在世界的注目中显现了。
  喜欢一个城市,首先是它的情调,这种情调是文化的因子,可惜人们无法把聊城解剖,看它的情调由什么组成,反正你来到聊城会被他的情调所吸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