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默默的实践者——追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皋泄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2
第1版(要闻)
专栏:

  默默的实践者
  ——追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皋泄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
  本报记者 袁亚平
  4月5日清晨,舟山群岛
  阴云低垂,细雨纷纷。弯弯的山道上,抬着花圈捧着花束的人们,走向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52岁的朱缀绒在去年10月18日为村里规划水果基地时,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
  皋泄村500多名村民面对石碑,有的长跪不起,有的失声痛哭。82岁的虞杏英老太太泣不成声:“缀绒书记呀,你一生为老百姓做好事。今天是清明节,村里人都来看你了。”
  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对记者说:“浙江省委在今年1月追授朱缀绒同志‘一心为民的模范村党支部书记’称号。她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模范代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杰出典型。”
  “脱掉三层皮,我就不信老百姓富不起来”
  三面环山,满目青翠。呈带状的山岙里,便是皋泄村,生活着660户人家,2051名村民。
  记者登上东皋岭,放眼望去,山坡上成林的是香柚树、杨梅树,田地间成排的是塑料大棚,细细亮亮的是三面光水渠,高低错落的是村民新居。
  皋泄村的干部告诉记者,1993年10月,43岁的朱缀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发展滞后,村前一条坑坑洼洼路,村里还负债3万元。
  面对乡亲们渴望致富的一双双眼睛,朱缀绒深感不安。她白天在田头、山坡踏看,晚上到农户家里恳谈。那几天,她走访种菜能手,了解大棚蔬菜产量。
她又翻山越岭,到舟山市区了解蔬菜市场。
  在村两委会上,朱缀绒提出了“发展大棚蔬菜,菜果兴村”的思路,她说:“脱掉三层皮,我就不信老百姓富不起来!”
  村会计朱意庆对记者说:“朱书记带领我们村干部串东家走西家,终于说动了不少人。但搭架一座大棚要1000多元,有的村民缺乏资金。朱书记向有关部门争取了优惠价,又向银行争取了4万元低息贷款。1994年9月,首批53套钢质大棚被村民们抢购一空。”
  为了使村民们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朱缀绒多次到市里和区里,请来了农技专家到村里讲课传授。为了改善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朱缀绒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发动群众修水库,建渠道,拓宽机耕路,新建集贸菜场。那段时间,她每天最早上工地,挑石子,拌水泥,递木板,忙了累了一天又最晚离开。
  70多岁的村民王仲华说起一件往事,神情激动:“有一年冬天,村里组织大家去清理河道。天气较冷,谁也不敢下去。可是朱书记脱掉鞋袜,带头冲到水里。这样的干部,谁敢不服!”
  皋泄村逐步达到日生产9吨左右的新鲜蔬菜,先后被舟山市政府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先进集体、“一线蔬菜基地示范村”。
  一部分菜农富起来了,要让村里更多的人富起来,还有什么好办法?她想到了村里的特产,香味浓郁、酸甜适中的皋泄香柚。
  1997年冬天的一次村班子会议上,朱缀绒说:“要让皋泄香柚成为我村的拳头产品,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发展规模要大,集体要建立基地,而且要出台政策,让村民多去开发。第二要创名牌,把香柚销到杭州、上海去,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销路。”
  村里挤出资金建了培育香柚的苗圃,请来市、区农林专家作现场指导。第二年,首批皋泄香柚种苗培育成功。朱缀绒和村干部一起,按村里人头,给每人免费提供香柚种苗。这样,全村的屋前房后,山上地头,都种上了香柚。
  1998年10月,朱缀绒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加大投资,申请了“普陀山”商标,印制了两套皋泄香柚专用箱,使得销售价格大大高于市场同类产品。当年11月,皋泄香柚获得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
  皋泄村成为产业特色明显的小康村,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村拥有1000多亩蔬菜地和2650多亩山林,每年有近4000吨的蔬菜和香柚、杨梅、草莓上市销售。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494元,不少人家盖起了漂亮的小楼。
  “要懂得村民的心,还要懂得做工作”
高高的东皋岭,横亘在皋泄村与定海城区之间。乡亲们去定海城里卖菜买肥料,爬山过岭,十分辛苦。
  朱缀绒不知在这岭上翻越了多少趟。作为连续三届的定海区人大代表和本届区人大常委,这10年来,她一次又一次地把有关东皋岭隧道议案提交到人代会上,她在议案中说:“兴建隧道,不仅有利于皋泄村每年4000吨草莓、香柚、杨梅、蔬菜等农产品进城销售,而且有利于舟山本岛东北部白泉、北蝉等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0年1月3日,舟山市委书记王辉忠、市长张家盟带领有关部门同志登上东皋岭。实地考察的结论是,朱缀绒的议案正是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使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着“活棋”。
  交通、城建等部门测算,打隧道、建接线公路,皋泄村需拆迁房屋25座,征用土地40多亩,牵涉近百户人家。
  朱缀绒对市领导说:“打隧道是乡亲们的迫切愿望,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青苗补偿等,我们党支部和村委会会妥善处理和解决,保证让隧道按期开工,顺利施工!”
  未等勘测员、施工队进场,朱缀绒和村干部便先后召开了村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引导大家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朱缀绒又上门到拆迁户和其他村民家,问情况,讲道理,帮做事,解难题。
  村委会主任朱云山对记者说:“缀绒书记把村里的每项工作,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该谁负责的谁负责,该什么时候完成就得什么时候完成,她一件件都记在笔记本里,清清楚楚,到时总结考核。”
  朱缀绒每月工资仅630元,但她为隧道工程捐款3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干部群众共捐款38万元。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赔偿资金一时未到位,她用儿子新房的房产证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6万元,还向别人借款4万元,暂借给村里。
  在施工现场,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程项目副经理马学华对记者说:“我们打过许多隧道,其他地方因用地、拆迁、平青苗多多少少有些矛盾。像皋泄村朱书记和干部群众支持配合这么好的,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呢!施工进展顺利,隧道主洞长1110米,今年国庆节能通车。”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
  记者走进朱缀绒的家,只见堂前的墙上挂着她的遗像,乡亲们送的对联:“一心为民百姓共爱戴,一身正气万众为楷模”,横批:“精神永存”。
  卧室里,家具老旧,陈设简朴,当年结婚的两门柜,一台黑白电视机。床头贴着一张“皋泄村电话安装户及电话号码”。
  朱缀绒的丈夫王其科双眼含泪,“我心里难过啊!缀绒22岁嫁给我,她这一生没有轻松过,没穿好的,没吃好的。”他指着墙边一辆破旧的女式自行车,车斗已破,车胎磨得光光,这是缀绒每天骑的车,8年前买的。他拿出七八双朱缀绒穿过的鞋,五六双都破了。
  朱缀绒为了不耽误为村民办事,很少回家吃中饭,常常到村办公室门口的小店吃方便面。小店主庄秀绒对记者说:“缀绒书记每次下班比人家晚,就在我店里买方便面吃,她连1.5元一包的‘康师傅’也舍不得吃,只吃6角一包的虾仁面。想想她当一个书记,一个月里有20多天,就只吃方便面。她一心想着群众,不为自己考虑。”
  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围上来,向记者诉说朱缀绒的一件件事:她制定了廉洁自律、民主监督、党员议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自己带头执行。她和村班子约法三章:村集体的钱谁都不能借一分,不能报销餐饮费,不能报销出租车费。在她的模范作用带动下,村班子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好班子,村党支部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她在下雪天翻山越岭为孤寡老人送棉衣棉被。她在台风天不顾自身安危去抢救受灾户。她为修建学校、改造道路、资助困难户多次捐款……记者翻开朱缀绒的笔记本,她用圆珠笔写下的一行行体会:“理解‘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时刻为人民,一切为人民。认真听,主动想,及时办,做干净干事的模范。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
  就在这么一个小山村里,朱缀绒一直默默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天晴了,村前那条拓宽的公路,已经通得很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