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不同年代的厕所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2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不同年代的厕所话题
  朱竞若
  记得80年代,本报一位老记者写了一篇有关厕所的文章,诙谐有趣,把外国游客在八达岭如厕的经过,概括为“跳、叫、笑”三步曲:厕内坑坑洼洼,进去要跳着走;一不小心,大头蛆爬上来,吓得叫起来;抬头一看,彼此一览无余,方便者不由面面相觑,尴尬而笑。现在,这一景象已成遥远过去。
  公厕虽小,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其数量、质量和管理水平,几乎是一个城市素质的缩影。
  80年代,公厕话题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数量问题;到了90年代初期和中期,各地对解决质量问题下了功夫,从外形的设计、功能的完善,到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厕所“变脸”成功,收费也为人们普遍接受。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市政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如厕免费的呼声越来越高了。不少地方顺应需求,迈出了免费的步子。然而,免费公厕面临双重考验:既考验使用者的公德水平,也考验市政的管理水平。北京市从3月1日起,市内481座公厕实行免费开放,一个多月过去,出现问题不少:有的厕内公物被毁损、装饰画被盗走;有的厕所管理水平有所下降,也有的晚上干脆关门,以节省水电费;而为此支出的财政经费,也成为议论的话题。有人统计,北京市财政每年将为此增加支付近2000万元。
  的确,要求使用者公德水平整齐划一地迅速提高,似乎不现实;而财政的持续支出,亦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桂林厕所革命引起我们注意,其核心,不仅在于形式的变化,更在于管理方式的变革。
  从建设到管理的全程化设计、市场化运作,以商养厕、专人管理的模式,使桂林的公厕建设,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个良性运行的轨道,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三赢”:政府未有经费投入,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游人和市民获得优质服务,十分满意;投标的经营管理者,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颇有自豪之感。政府对于公厕的运作,实行的是宏观管理,运用的是市场杠杆的调节,管理在这里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桂林公厕的管理水准,不仅向国际标准看齐,而且创造了一个高标准。这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