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送去主义”的气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3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送去主义”的气魄
卢新宁
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九望之年,领衔主编世纪文化工程《东方文化集成》,赢得海内外如潮好评。6年的艰苦努力推出了《集成》的首批硕果,这里头有季羡林、王元化、张岱年、任继愈、启功、周一良等老骥伏枥呕心沥血的坚持,有编委会“不取分文,但尽义务”的奉献,有出版社慧眼识金、慨然解囊的资助。而在这背后最重要的,是“送去主义”的支撑。参与其事的人们期望这套丛书能够为东方文化提供一个“经典”呈现,为未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送去”一个“范本”。
  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曾提倡“拿来主义”,希望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文化“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为年幼的新文化运动输送了宝贵的营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
  百年以来东西方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致使东方文化长期被打上“落后”的烙印而遭受鄙薄,即便到了国际政治关系开始向多极化、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东方文化的认识还是远远不能同国际大环境相适应。不仅在欧美一些国家,就是在东方一些国家,人们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也十分肤浅。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途径和样本。当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在“东方神秘主义”的吸引下,寻找对于东方的感受时,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精神准备,向他们展示我们的文化全貌;也没有足够生动的形式,让东方文化走向世界。这让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面临被曲解甚至“妖魔化”的命运;也让本应“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双向文化交流,变形为长驱直入的单向文化灌输。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萌生了编撰《东方文化集成》的意愿。他们期望能通过这样一套丛书,向国人、向东方人、向世界传送东方文化的真谛,并大声疾呼:“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
  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文化交流的策略。学者们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以500种洋洋巨著,展现“送去主义”的气魄;更多的人当在自己的行当里深思:我们要为世界“送去”什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