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面对频发的生产事故——社会呼唤责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4
第12版(民主与监督)
专栏:记者分析

  面对频发的生产事故——
社会呼唤责任
  本报记者 王比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宝明不久前在全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监督,而舆论监督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新闻宣传工作要介入事故调查,增强重、特大事故处理的透明度。
  我们为这位政府高级官员对重大事故的舆论监督作用的肯定叫好,同时,不免对现实生活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担心。
  记者曾经在采访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时,就遇到了重重阻碍。每到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采访时,个别官员总是以“事故正在调查,新闻媒体先不要介入”为由,拒绝接受记者的正常采访,有的甚至还威胁记者。
  纵观近几年所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如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广西南丹“7·17”特大矿井透水、山西煤矿瓦斯爆炸、江西万载县“12·30”烟花爆炸,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无一例外都采取了严密的新闻封锁措施,将事件严格控制在一个“安全”的小范围内。事故在调查,记者为什么不能介入?记者的介入不会添乱,只会使事故的处理更加明朗化。
  依记者之见,“事故正在调查”只是借口而已,这些官员害怕事故真相如果从他们嘴里透露出去,“乌纱帽”就难保。因为上级为了防记者,早已给他们打过招呼,“谁也不许向记者透露,否则后果自负。”这些官员自然知道上级提前打招呼的分量。在他们看来,“乌纱帽”当然比良知更重要。
  “乌纱帽”是保住了,但这些官员的心能安吗?安全事故中受难者的亲人在哭诉,亲人们的心在淌血。可这些冷漠的官员却视而不见。因为这些人的痛苦与他们无关。
  许许多多有良知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将事故真相公之于众,使肇事者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记者与这些安全事故的受难者非亲非故,为什么能置生死于度外?是职业责任和良知驱使他们这样做。
  我们的社会承载不起如此的冷漠,社会呼唤良知和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