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打假别忘农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1
第6版(社会观察)
专栏:采访手记

  打假别忘农村市场
本报记者 王莹
  最近,记者在河南农村采访时,刚好赶上当地两天一次的“集”。集市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花花绿绿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粗粗一看,城里百货商店有的集市上似乎都有,可逛一圈下来却发现,除了农民们自产的各类农副产品和日用品,这个“集”简直就是假冒伪劣商品展销会。
  城里几十元钱一瓶的洗发水,这里15元钱可以买两瓶。有种洗发水外包装与“飘柔”并无二致,细看后却令人啼笑皆非:“飘柔”变成了“飘杂”。虽然“杂”字用作洗发水的名称会令人有些不愉快的联想,但因为其形状与“柔”字相像,销量却非常不错。此外还有与“仰韶”酒外包装类似的“柳韶”酒,与“冠生园”方便面外包装类似的“冠生圈”方便面……有的干脆就是“拿来主义”,不但外包装与某些名牌产品近似,连商品名称也完全相同,拿在手里,几可乱真,只是价格低得多,而且在商品外包装上根本找不到生产厂家与生产日期。还有几十元一套的西装、十几元一双的皮鞋和打开以后味道刺鼻的各种化妆品。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在当地居然都有着“总经销商”和固定批发点,生产厂家也都在当地。
  如此明目张胆地制假售假,当地执法部门为何视而不见?当地政府一位领导这样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有人制假,有人买假,政府不便干预。因为农民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假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据了解,正是由于很多基层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和对市场诚信认识的模糊,不能正确认识假货的危害性,甚至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把制假售假当成是繁荣经济的手段,才令一些在城里很难藏身的制假售假违法分子纷纷“上山下乡”,转移到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辨别能力都比较差的农村。农村市场假货泛滥虽然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作怪,农村市场打假一直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我国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农民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还有农业生产资料。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会危害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屡见不鲜的假种子、假农药坑农事件已经为农村市场打假敲响了警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王众孚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护伞”,就无法从根源上制止、消除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各级政府、各部门既要提高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危害性的认识,又要坚决落实打假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对包庇、支持、纵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者,要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完善基层质量监督体系,帮助农民消费者增强法律意识,让农民消费者能够做到识假、不买假,发现假货积极举报,买到假货依法索赔,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给农村市场的假货以生存机会。另外,企业打假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做市场调查就可以发现,如今适合农民消费的商品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有些农民消费水平和能力较低,生活还不富裕,如果市场上只存在两种商品:价格昂贵的真货与价格相对低廉的假货,他们就有可能选择后者。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能够重视农村市场,针对农民消费者的特点及消费水平,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产品,让制假者无空可钻,无利可图,假货必然会失去在农村市场的生存空间。
  假货“转战”农村,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城市市场打假力度在加大,使假货难以藏身。但是,有着8亿农民消费者的农村市场应该和城市市场一样,讲求市场经济的规则、秩序和信用。众所周知,制假售假不仅会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污染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形象。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贸易机会增多,国际竞争加剧。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假货在广大农村市场的泛滥,营造合法、有序的市场环境,那么必然会令欲来投资的外商望而生畏,同时,我们的一些知名品牌在假货的冲击和影响下,也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