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共同建设社会信誉大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1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共同建设社会信誉大厦
李迎丰
如今,失信现象的普遍存在,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造成市场主体自身信誉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整个社会的信誉状况和道德水准下降,容易诱发各类违法犯罪,使整个社会潜伏着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那么社会如何来同建信誉大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营造信用氛围。首先要抛掉互不信任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经济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信用关系的主体,信誉缺失是一把双刃剑,整体结构、经济关系链上的“集体失信意识”产生的结果对债权人、债务人都有害。其次要消除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失信行为。许多债务人误以为:国家的资产是无主的,没有人格化的代表者,可以占用,钱可以不还,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银行信用恶化。企业的“贷款难”与银行的“惜贷”,大多是因债务人对银行信用的破坏而致。再次是清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屏障。无论是企业间的“三角债”,还是执法部门清收欠款的执法,往往在某些地区受阻。前几年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相互拖欠贷款已高达上万亿元。其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
  二是强化信用管理。我们可以运用“引导”、“推动”、“规范”和“建立”的策略来强化信用管理。
  引导,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制定引导目标,也就是政府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出完善信用机制的政策,使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这些做法,引导公众树立良好的信用行为,达到政府、经济主体及个人三位一体的信用氛围,以逐渐与国际市场信用体系接轨。
  推动,就是推动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守信。经济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及中介机构等。
  规范,就是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的重点,首先是依法惩处失信违约行为,保证信用关系的严肃性。其次是解决不还银行贷款和拖欠货款两大难点问题。我们应运用法律的、政府的、社会的共同力量,来挽回国家不应承担的损失,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减轻银行不该有的负担。解决相互拖欠贷款问题也是我们净化信用环境的一个工作重点。
  建立,就是建立正常的信用机制。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应该完善其信用机制。首先是建立质检、工商、审计和新闻媒体为一体的监督制度,以净化信用市场,提高信用质量;其次是各经济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在重建信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依托现代化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信用应成为个人和企业社会生活的“第二身份证”。一旦信用有不良的记录,便要给其生活及经营活动带来极大困难,没有信用将使他们寸步难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