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说 改革融资体制 加快城市化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1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说
改革融资体制 加快城市化步伐
本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4月17日在城镇化战略与城建融资体制研讨会上说,要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信用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
  陈元指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要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关键在于大力改革现行投融资体制,消除城建基础设施的融资障碍,吸引多渠道、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融资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改变财政融资作为基本特征框架的体制,建立新的融资框架,把信贷、证券融资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纳入,大力保护和发展,使全社会广泛接受、认同,成为融资体制新的基石,使信贷、证券融资建立在社会信用平台的基础之上。
  陈元强调,在城建融资中,地方政府的信用至关重要,是城建融资体制的核心。因为地方政府本身的财力非常有限,必须寻求外部的金融支持,包括银行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才能加快城市建设。而金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实际上是把政府以后多年要办的事提前做,银行资金也好,发债融资也好,在城建项目中发挥的都是一种“财政资金垫支”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把应该用于这方面的财政资金和项目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遵守信用,使金融能够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高效率地优化资源分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陈元强调,推进城市化,必须同时推进信用建设。在现行融资格局下,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市场信用结构的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融资的缺口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建基础设施融资体制的基本框架,应该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风险约束,注重投资质量,在财政融资支持的信用平台基础上,加强与金融的配合联动,发挥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互补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民间私人资本,多渠道挖掘资金来源。
  据介绍,作为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依靠国家信用,以市场发债为基础,按照信贷原则,在集中支持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在基础建设融资领域发挥主力银行作用。1998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把城建项目作为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逐步增大了贷款规模。在现行体制和法律框架下,国家开发银行采取了多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控制风险,积极探索用银行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有关城市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城市进行了合作,累计承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86个,涉及到开发区建设、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污水治理、自来水、供气等多个方面,承诺总额达1206亿元,贷款余额746.68亿元,占全行同期贷款余额的10%左右,项目全部处于贷款发放期,总体上是优良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