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实践——专家评述电视纪录片《中华文物备忘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1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实践
  ——专家评述电视纪录片《中华文物备忘录》
  编者按:由人民日报社大业影视节目传播公司、新华社音像中心、国家文物局、《海外星云》杂志社、北京久鼎盛投资咨询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46集电视纪录片《中华文物备忘录》荣获了中宣部颁发的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日前,该片观摩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与会文物专家、文艺评论家和有关领导对本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弘扬民族文化之举
  许中田(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文物备忘录》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得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荣获了中宣部颁发的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发挥意义深远的良好作用。多家新闻单位的联合协作,也在发挥着新闻单位诸方面的优势。这里,谨代表各制作单位向所有为拍摄这部电视纪录片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曹绍平(新华社副总编辑):文物的保护,文物的利用价值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中华文物备忘录》高品位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为我们创造了荧屏精品,片子的摄制成功为以声像结合的方式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宿白(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对于一般人而言,考古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其实考古学本身是贴近群众也必须贴近群众的一门学问,绝不应该深藏在“象牙塔”中。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考古学的普及在当前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中华文物备忘录》电视片,运用电视的手段,将考古发掘的流程、技术要求等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广大观众,这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普及将起到较大推进作用。
  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这个片子以46集浓缩与精炼的手法,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文物珍宝及其背后的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不可再得的画面,将弘扬当代,永传后世,功莫大焉。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文物和围绕文物的故事及其展开的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聪明才智的物质化的最高体现。文物能够超越时空,凝结智慧,积淀美感,把一个民族的审美经验灌注到一件件艺术的珍品之中。可惜的是,在很长的时间我们都没有好好利用文物的价值,没有通过媒体的力量,把这一大笔精神财富富于魅力地展示在世人之前。正因为如此,看到电视片《中华文物备忘录》,精神为之一振,觉得期待很久的东西终于出来了。
  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作为在文物战线上干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文物工作者,我对于拍摄《中华文物备忘录》的所有人员表示敬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如此规模如此深度的电视纪录片。中华民族文物遭遇的百年沧桑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百年沧桑。
  王世民(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近年不断有一些同类题材的书籍出版,但以形象化的电视图像来表现这一题材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长,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非常好的一个教材。
  马自树(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解放后郑振铎主持中国文物的保护工作,公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律,他就讲必须堵住大门,把这些文物堵在国内,不让它流失。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但近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上上下下重视文物是空前的,但是破坏文物也是空前的。如何珍惜传统文明的历史承载体,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实现爱国,这部片子是很好的教材。
  杨新(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现在突出的问题不只是老百姓,更重要的是我们负有领导责任的同志的文物意识,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先进文化与文物意识有机结合
  仲呈祥(中国文联副主席):这部片子使我们想到先进文化与文物意识的问题。一个不懂得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只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的肥沃的土壤,并且立足于现实,以开放的眼光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这样的民族才能建设真正的先进文化。文物意识应该是中华民族当代文明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运用电视这种现代化传媒创造了这样一部货真价实的审美文化,它让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知古观今,预见未来,许多事情我们不仅站在今天回首往事时看得清,站在未来回过头看历史看得更深刻。
  刘扬体(文艺评论家):在《寻找圆明园》一集里我们看到在挪威规模不大的卑尔根人类艺术博物馆里,便收藏着2500多件中国文物,而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里作为稀世珍宝展藏的来自中国的文物竟达两万多件。乾隆时期用3700两黄金铸就的造型极其精美的佛塔,及上千件同样来自圆明园的中国文物傲然矗立在巴黎枫丹白露拿破仑三世皇后的寝宫里。当这些文物以这种方式在我们眼前一一掠过时,我相信没有哪一个中国观众可以毫不理会历史的悲怆,而对民族珍宝蒙羞的遭遇无动于衷。
  杜高(文艺评论家):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广泛地收集和展览古代文物和遗址,更在于它找回并且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智慧,在这部内容丰富的纪录片里,凡是那些把古老文物和现代人的精神品格、民族气节联系起来的篇章最具有震撼力和动人心弦,它使每一件文物都具有了一种生命价值。当我们站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面前,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民族精神的洗礼。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主任):我们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引起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的辉煌,久远的历史,民族自豪感,对于许多文物沉浮的思考,对于中华民族本身的命运的思考等等。国运衰文物就到处流失,国运昌文物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
  沈卫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作为文艺作品来讲,我觉得它具备了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三个功能全部齐备。它几乎把中国所有的文物瑰宝,一览无余地用电视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一般普通大众很少有机会从整体上来认识文物。镜头的真实让我们觉得这种认识价值来得更加可靠。文物除了历史价值以外,它更多的是人类对于美的一种凝聚和创造。这个片子把可看性、故事性、传奇性、记录的真实性几个特点都结合起来,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唤醒文物保护意识,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吕济民(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这部作品把人、事、物融会贯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这里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的大量文物,而且其中不少是首次以电视片形式面世,具有极大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邓茂盛(《海外星云》杂志社副总编辑):我们非常高兴参与投资拍摄这部文献巨片,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的。让更多的观众和我们一起分享这部片子所展示出的中华文物瑰宝。
  苏忠(本片出品人):用影像方式再现人类的历史追求与时代精神,是影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文物备忘录》是一次探索性的创作尝试。我们要“以人本精神培植品牌,以一流品牌服务社会”这一理念,通过自己富有思想性与创造性的艺术产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添文化的亮色。
  丁振海(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一部分文物专家,一部分著名影视评论家,聚在一起谈文物,很有特色。有人说片中的资料还应该继续用,这个话题本身就说明文物问题不是到此为止了,还需要细挖,分门别类作介绍。创作出来仅仅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到了观众手里才算是真正完成,也才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