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那一只石狮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7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那一只石狮子
  舒婷
  “那一只石狮子”这几个字,让石狮人读起来,可能变成“那一几席西几”。据说石狮改为县级市后,就有市民假装抱怨:“石狮两字,已够牙齿舌头打架,还要改成石狮市(席西细)。岂不是为难人吗!”其实当他们听到歌星嗲着嗓子学说“一喝好心琴(情)”,心里不知有多得意。
  我的祖籍在泉州,父亲虽然出生在鼓浪屿,那一口泉州腔却是娘胎里带来的,比方总是把花生叫做“土豆仁”,把“什么人”问成“像呃”。因此泉州口音的闽南话令我备感亲近,尤其让稚儿或少女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轻声软语,简直就是当地古老剧种“梨园戏”的唱白。夏天入耳,火气全消。
  因为血缘和地理的亲近,我去石狮好多次。今年参加第二届石狮元宵笔会,心里觉得该看的早都看过了,除了与老朋友相聚,想必不会有什么新花样。从前我们只是不断被石狮人的财大气粗所干扰,却忽略了它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石狮最迷人最深邃最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
  大作家蒋子龙先生一见面立刻考我:“石狮之名何由而来?”我信口搪塞:“解放前本来就是嘛。”惹得他呵呵一笑:“舒婷啊,你的历史知识到解放前为止!”
  我知道他问的并不是现在座立市中心的城标。
  那是1990年10月落成的“东方醒狮”:身长七米,高七米,重二百四十吨,耗资六十六万元,是一头造型十分刚硕剽悍的石狮子。它象征的是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石狮市,并不是幽深曲折的历史。后来我们参观香火鼎盛的老街城隍庙时,终于在庙门口看到它的真身。这一只年头久远的石狮子,个头不过齐腰,后身蹲坐,双耳直竖,昂头咧嘴,因岁月磨蚀面目有些混沌,却更加朴拙可爱,极富人情味。隋朝之前,它就立在通往泉州“官路”边的石亭前,陪着歇担饮茶的商旅。官道两边逐渐繁荣,形成集镇,人们称之石狮亭。后来亭坍狮存,遂称石狮。这尊石狮可以称是一方风水的守护神。其实不必我向子龙兄说得满头大汗,史志本有记载。
  一直不曾看到的两座古塔,最近终于修复完整,得以前往瞻仰。
  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姑嫂塔,坐落在石狮市的东南宝盖山上。可惜塔门紧锁,不得而入。它原名万寿宝塔,因所流传一则有关男人漂洋丧生,姑嫂相拥殉情的侨乡传说而易名。塔不算太古老,但花岗岩构筑,八角楼阁式,底座宽大,逐层缩减,典型的闽南风格。山不算太高,但海风浩烈,日生紫烟,视野宽阔,胸无垢尘。难怪史料记载:“顶有石塔,耸出云表,商舶望此为抵岸之标。”
  能够细细观摩的是石湖村金钗山坳的六胜塔,也叫万寿塔。仍是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坐北朝南,通高三十六米多一点。塔心中空,有小陡梯可攀缘。但我不幸穿了裙子,行为受拘,只好眼看众人嬉笑着,聚于塔顶灿烂挥手。遂恨恨走远,回望石塔,更觉被海风潮汐风化过的莲花戽斗、转角石柱及浮雕雀替,落日之下,无言沧桑却又含义繁复。塔前有水,谓“凤池”。塔边百米远,有新发掘的古井,叫“凤耳”。没有井栏,以一片石板覆盖。我搬开石板,见水平如镜,寒气扑面。众人聚来,问我趴井这许久,有何说法?答:若你凝视良久,即可发见前生模样。果然都弯腰跪膝骋目长伏,直至头昏眼花,自然异象纷呈。甚至有年轻记者打开笔记向我打问细端。眼看谬误流传,急忙声明仅是我的杜撰,该死该死。
  为了赔罪,邀众人进塔下的东岳庙喝茶。一对慈眉善目的老人守在小庙中,拎来两壶泉水。茶虽是粗茶,水却清纯回甘,端的茶香弥漫。据老人言,方圆几里深谙茶道的人,专程来此汲水。
  看完了蚶江镇溪前村民办艺术表演团的“天下第一狮”,再去蚶江灯谜馆试试各人智商。此地灯谜活动如火如荼,不但设坛讲课,承办大赛,接待四方高手,还自费编印杂志、选集、会刊。光浏览几条谜目,就已头大如斗。我辈虽为碌碌文字匠,此时此地作声不得。
  最后去的是近年开发的旅游度假村“黄金海岸”。海风海浪海滩海鲜,几天里与众人朝夕相随,也是见惯不惊。让众人挪不开脚的却是刚拉出海的鱼篓。有多棱的苦螺、大生蚝和鲎。浑身甲胄的鲎,腹部四对长足划动,奇的是身体拖了一支长矛,外国朋友曾惊奇地说它像英国贵族。它们却没有贵族的三妻六妾,而是雌雄终生相守,一捉便是一双。北方的朋友都没有见过这等貌似狰狞操守却严谨的怪物,围着它们啧啧不已。若不是估计上不了飞机,很想带一对回北京当宠物养起来哩。
  石狮是泉州地区一个县级市,面积不大,仅一百六十平方公里;人口不多,只有三十万;全国却赫赫有名。因为它不但经济实力雄厚,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据说“元宵笔会”还要第三第四届继续办下去,因此留有多处古迹,未曾倾囊款待。比如永宁城隍庙和祥芝大堡,以及许多民俗风情浓厚的古祠宗庙。
  闽南这一只石狮子,越跑越快,几乎要长出翅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