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改变单靠财政拨款的状况,建立财政、信贷、证券三管齐下的城建融资体制,是解决每年数千亿元城建资金的关键——开阔城建融资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7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改变单靠财政拨款的状况,建立财政、信贷、证券三管齐下的城建融资体制,是解决每年数千亿元城建资金的关键——
开阔城建融资思路
  李建兴
  日前,记者在参加城镇化战略与城建融资体制研讨会时了解到,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资金需求特别巨大,但是资金来源或者说筹集资金的渠道比较少。按照联合国推荐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9%—15%,或占GDP的
  3%—5%。但1999年我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了1592亿元,虽然比1996年增加了
  43.4%,也仅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明显偏低。2000年、2001年全国城市建
  设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有增加,但即使按标准下线估算,我国的城建投资还有相当大的缺口。
  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
  元。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10%左右。专家估算,2002年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该达到3650多亿元。
  城市化没钱不行。如何筹措每年数千亿元的城建资金,就成为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从这个方面说,城市化的过程,也将是推进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城建融资要有新思路。新思路是改变过去城市建设单靠财政拨款的状况,建立财政、信贷、证券三管齐下的城建融资体制。
  在城建融资中,地方政府的信用至关重要。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认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本身的信用观念往往相当淡薄,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金融对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成为良好的信用主体,就没有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即使发行债券,投资者也不会购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建融资体制的基本框架,应该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风险约束,注重投资质量,在财政融资支持的信用平台基础上,加强与金融的配合联动,发挥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互补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民间私人资本,多渠道挖掘资金来源。
  尽管中国的证券融资尚不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能转向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工具,如市政债券,将是城建项目最具潜力的融资方式。
  笔者注意到,北京市为了办好2008年的奥运会,在场馆、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上,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市政债券。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看,发行市政债券的确是一项较好的选择。由于市政基础设施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以及建设与使用周期长、通常微利经营、现金流回收慢等特点,限制了一般商业性资金的投入。而美国就采取了以市政债券为主的融资模式。
  1998年底,美国市政债券存量约14000亿美元,占其债券市场总额的13%左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