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百货、超市倒闭出局——福州商家面临艰难转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9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新闻大奖赛

  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百货、超市倒闭出局——
福州商家面临艰难转型
本报记者 赵鹏
  南国已是莺飞草长的阳春,福州百货、超市商家们心里却是严冬: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百货、超市纷纷倒闭关门。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拨又一拨的供货商围堵在商店门口抢货、讨债的画面屡屡上演。年初,号称福建全省第一的百货龙头企业福州东百集团易权;前不久,福州华联商厦———一个有近20年历史的商业巨子也黯然出局。不到半年时间,福州市先后关张的大型商业企业(万平米以上)达7家,涉及成员单位100多家。与此同时,麦德龙、沃尔玛、山姆等外资商业企业大举抢滩。外资商企的比例由过去的不足20%,很快突破40%。中国刚刚加入WTO,而福州商贸业就已面临艰难转型。人们不禁要问:福州商业企业还抵得住国际巨商的竞争吗?
  是饱和还是缺乏内功
  一些商业企业出局,有人认为是过多和过为随意的外资商业企业所致:大型超市开得太多,已超过福州消费承受能力。对此,分管商贸的福州市副市长梁建勇却另有看法:按照统计,福州商业饱和度只在全国排第十位,应该是还有发展的空间。关键的一点,还是由于商家在发展扩张中过高地看重资本运营的效应,而忽视了自身内功的强化。外资商企办得好,就是因为其运营规范。
  对梁副市长这一观点,福州市华联商厦的原总经理陈卫建表示赞同。
  谈到华联出局,陈经理说:“首先是自练内功不够。以前搞商贸,牛气得很!统购统销体制下,没有竞争,大家养尊处优。什么紧缺商品,也都是自己先有。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店的优势没有了,但许多单位仍耽溺于‘温柔乡’。拿华联来说,分配制度上大锅饭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无论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如此,服务水平和外资商贸业相比,明显处于下风。职工哪怕只上7小时班也会嫌累。此外,虽然一直强调给企业经营自主权,而实际上企业的自主权远远不够。我身为总经理,但碰上上班不准时、服务态度不好的,根本无能为力,即使是合同制职工也根本无法将其开除。外资商业企业则不然,一个小组长就可以决定营业员的命运。赏罚不明,要想做到服务质量提高就很难了。还有,各种行政命令更是让企业直不起腰。1996—1997年间,当时华联经营状况还算良好,政府强令华联必须兼并两家破产企业,由此华联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直到现在已宣布关门,上个月居然仍有人通知企业掏几万元钱进行扶贫。”
  华榕超市集团曾是福州一家知名的民营商业企业。1998年最兴旺时,拥有各种连锁店和加盟店130家,营业额高达3.4亿元,并跻身全国零售行业百强之列。然而去年12月份,不到一个星期,100多家华榕连锁店便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相继关张。说到这段痛彻心肺的经历,华榕总经理林越说:“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林越告诉记者,华榕站稳脚跟后,不是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而是选择了一条盲目扩张之路。为壮大自身规模,华榕采取加盟和特许经营的办法,不断吸收社会上的民间资本进入,只要给华榕交上一些钱,就可以挂上华榕的牌子。1998年是华榕的黄金年。在大好形势推动下,华榕决定向外省扩张,先后在南京、苏州、三明等地投资。根基不稳,导致大厦轰然倒塌。这些投资全部以失败告终,仅此一项就造成了1600万元的损失。
  是挑战更是机遇
  梁建勇告诉记者,百货业衰退不等于百货业已无发展空间,关键是要依照业态转型竞争的规律来调整我们的方略,打好基础,练好内功。福州市政府今年将对国有资源进行重新盘整,做到有退有进。对于经营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维持经营的,关门停业;对于资债基本相抵,经营已处困难的,将实施减员增效;对小型国有商店,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
  政府将不再对企业的发展指手画脚。今年3月11日,福州市已将商委和财委合并组成贸易发展局,统一宏观协调管理全市商业发展。按照新的规划政策,今后政府只根据城市布局的需要,对投资商只提供建何等规模的商业机构的建议,而不再具体细化。
  对于外资商业企业进军福州市场,梁建勇表示,将继续加大对外资商贸企业的引入,不会因为有人认为“外资挤垮了民族商业”,而重新利用政府行为对外资进行限制。
  梁建勇很自信地告诉记者:“由于地理的原因,福州商业接受外资的挑战可能要比很多内陆城市早,转型的危机和压力也肯定要比别人更早感受。其实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