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曲水乡心——兰亭故址踏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2
第3版(大地·副刊)
专栏:长城杯·新游记

曲水乡心——兰亭故址踏访
林杉 
  无疑这是一段最富诗情墨韵的流水了。
  浙江会稽一地并不多名山,也不多秀水,然其山水却大为有名,是因这里的兰诸山下、兰亭江边有一座产生了千古佳话的兰亭,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老话。
  出绍兴南十三公里,便是当年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地。兰亭在兰亭江畔,远近冈峦起伏,群峰叠翠,我来时正是秋雨潇潇的暮秋,山雨洗出一派苍翠,也增添了游人的豪兴,远远近近,曲水平冈,林木扶疏,修篁夹道,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实际上,历史上的兰亭已很难寻觅旧址,因从晋至明清,这座小亭曾几移其地,先是从地上移到水中,又从水中起亭于山椒,往迹本已难寻,即是见于《水经注》的记叙,也是语焉不详。宋至道二年2月,内侍高班内品裴愈到越州,曾见晋王羲之兰亭曲水及书堂旧基等处。估计为唐代遗迹,非真正王羲之兰亭曲水旧址。明嘉靖戊申年,绍兴知府沈启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清康熙十二年,绍兴知府许宏勋主持重建兰亭,三十四年又奉敕重建,并御书《兰亭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复御书“兰亭”二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回廊,清流碧沼,入门架以小桥,碧竹千杆,环绕左右。可知今兰亭为清康熙年间在明嘉靖兰亭旧址重建。
  细究起来,兰亭修禊不过是一次文人士大夫的休闲活动。这次活动由地主王羲之发起并主持,王羲之所担任的会稽内史,只是一个掌民政的税官,其办公衙门本在绍兴城内,而兰亭故迹中的鹅池、右军祠、太字碑等显然是后人的附会了,然而这种附会却给了人们一种心理上的真实。
  倒是流觞亭下的曲水流觞处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流觞亭踞于一米高的台阶上,前后各有踏道可攀,其形如榭,四周砌墙,三棱花格门窗,卷棚顶,单檐歇山,亭内后门有屏障,正中挂有“兰亭曲水流觞图”,再现了当年王羲之修禊雅集的情景。
  曲水流觞处在流觞亭前,自平冈蜿蜒向南,两岸砌石,犬牙交错,水不深,反可滥觞,引得追怀风流者竞相在此合影留念。1984年1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从此每逢节日,以曲水流觞最为引人入胜。中外书法家列坐在曲水两岸,盛有酒的杯子从上游缓缓漂来,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须吟诗一首,或放歌一曲,不能为者则饮酒三杯,以示惩罚,因修永和旧事。虽然,我来不逢时,没有赶上那样的书法盛会,但从清澈的流水中却掏起了浓郁的墨的芳香。
  从曲水流觞图上看,当年参与这项活动的有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献之等人,大部分是当时有影响的文人名士和士大夫。作为诗人集团的同题作品集,是有史以来数量最大者,不仅超过建安文士同写《神女赋》、《玛瑙勒赋》、《迷迭香赋》等,亦超过西晋文士同作《金谷诗》。如此规模的文士雅集,同题赋诗,在后世也极少发生,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事件。然而兰亭诗中留下来的作品却非首首都是上乘之作,很多人只是应命充数而已,率以抒发闲情逸致为共同趋向。“散豁情志畅”(王蕴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在昔暇日,未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怡心静”(王肃之),“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王凝之),“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豁尔思心散,遐想逸民轨”(袁峤之),“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曹茂之)等等皆是。比较起来,王羲之的两首算是最好的,从山水之思转入对人生的体悟:“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世人看中的多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而那篇诗序中所流露的人生万殊,修短随化的思想亦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序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泛觞于山水之间,思考的却是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兰亭集序》所体现的也正是人生的大主题。从这篇序言中,也读出了两晋时代知识分子对人生问题的总体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表现出了王羲之特有的性格。
  不知在曲水中泛觞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曾领悟到这一点。
  我也把一只杯子放到了曲水的上游,看它漂漂悠悠,顺流而下,我不知这只杯子将流向谁边,但我知道,我的杯子里没有盛酒,而是一杯曲水之水,以曲水之水载曲水之水,因为这水比酒更浓,一滴滴都是人生的况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