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5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
仲呈祥
  近来,从不少媒体关于电影电视剧的报道和评述中,乃至从有关方面关于电视剧的题材规划的分类统计数据中,都频频出现用“古装戏”这一概念来替代过去惯称的“历史剧”或历史题材作品的提法,诸如“古装戏占了全年电视剧的近1/3”等等。
  我以为,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甚为不妥,亟须加以辨析和澄清。
  人类使用概念,乃是为了表述思维的过程。人们抽象出概念,总是从一定的逻辑起点出发并在一定的范畴里使用。“古装戏”始见于戏曲。那是梅兰芳大师对传统历史题材的京剧剧目进行改革创新,演出新编的现代戏。于是,为区别“时装”计,他把传统的历史题材的剧目称为“古装戏”。显然,“古装戏”这一概念,是从“服饰”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抽象出来的,并在戏曲艺术范畴里使用。
  能否把“古装戏”这一概念,随便延伸使用到电影、电视剧艺术范畴里来呢?窃以为不能。这是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是以虚代实,是虚拟化、程式化和综合性。唯其如此,无论哪朝哪代,只要是同一行当,都可以画同类型的脸谱,穿同类型的行头服饰。而电影电视剧的美学基础原本是纪实,是追求艺术地再现历史或现实生活的真实。所以,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都被称作是“历史剧”而非蕴含着虚拟化美学指向的“古装戏”。作为辩证法的一对对子,正如“古装戏”之于“时装戏”,“历史剧”相对的是“现代剧”,“历史题材”相对的是“现实题材”。
  何来一阵风,把电影电视剧创作范畴里人们惯称的“历史剧”突然用戏曲创作范畴里的“古装戏”取而代之了呢?静观详察,深长思之,这“风源”正是那股愈演愈烈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戏说风”。昔日报载:一位知名度颇高的青年导演执导了一部描写秦始皇的电影,因为胡编乱造,严重写歪了历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批评。他不服,一边辩解道:“我没有拍历史剧,我拍的是古装戏!”一边狂言曰:“气死史学家!”那位饰秦始皇的知名度更高的青年演员则遥相呼应,也戏称自己“演的不是上班的秦始皇,只是下了班的秦始皇”!在他们看来,只要遁入“古装戏”的范畴,靠着戏曲艺术原本“三五人代表千军万马,七八步走遍五洲四海”的“全是假的”虚拟化美学指向,便可以在“赵公元帅”的指挥下,主观臆造、搓捏历史了!
  至于说到银幕荧屏上确实也有一种完全是虚拟的、杜撰的或“传说式”或“神话式”或“寓言式”的借“古人”说“今事”乃至娱“今人”的电影、电视剧,称其为“古装戏”倒未尝不可。这类作品在当今文艺百花园里当然也应有一席位置。但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媒体乃至有关方面居然未能洞察某些人偷换概念的媚俗把戏,也跟着用“古装戏”替代了“历史剧”的称谓!
  须知,科学地使用概念,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和文明水准的标志之一。而理性思维的失之毫厘,往往势必造成逻辑推理和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即令在戏曲范畴里使用“古装戏”这一概念,虚拟化的美学指向也丝毫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悖离科学的历史精神;更何况在以纪实美学为基础并博采多样化创作方法的严肃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呢!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善于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并科学把握自己民族历史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才能真正建设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即当代的先进文化;否则,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
  因而,我们郑重呼吁:在电影、电视剧艺术范畴里,请慎用“古装戏”替代“历史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