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让农民得实惠——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6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农民得实惠
——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侧记
郭殿新
  199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在这项工程中,农民真正实现了用上电、用好电、用得起电的目标,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就是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即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电同价工程。
  赋予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迅速,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生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电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电网建设严重滞后,致使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民却用着比城市价格高很多的电。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虽然通了电,但由于电价太高,农民又被迫重新点起煤油灯的事情。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两改一同价”工程。1998年10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请示》。1999年2月4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两改一同价”拉开了序幕。
  对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署,国家电力公司迅速贯彻落实。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高严表示,“两改一同价”是国务院赋予国家电力公司的历史重任,是一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公司一定要把这一民心工程完成好,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高严两次到河北抚宁县调研,了解农户用电情况和供电部门的服务情况,有关农电管理体制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
  农民得到实惠
  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总投资规模为1893亿元,国家批复国电公司系统总投资规模为1537亿元,占总规模的81%。截至2002年2月,国电公司系统累计完成投资1495亿元,占总投资的97.26%。目前,已有1729个县完成农网建设与改造任务。经过两年的努力,农村电网已经面貌一新,农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数字是枯燥的,但以下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农网改造以来,农村农户通电率由1998年的96.87%提高到2001年底的98%,解决了138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供电可靠率由改造前的87%提高到95%以上,电压合格率由改造前的78%提高到90%以上,农村线损率由改造前的25%—30%降到了12%以下,农村到户电价每千瓦时普遍下降0.13元。据测算,全国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50多亿元。
  工程的“同价目标”也开始逐步实现。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365个县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其中: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实现了全省(市)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河南、甘肃、浙江、河北等省部分县实现地区或县域范围内的生活用电同价。不少农民终于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价格的电。
  电好用了、电价低了,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并拉动了农村的市场需求。随着农网改造的开展,过去下不了乡的家电开始悄悄“上山下乡”。比如,在浙江绍兴县夏履镇5600户农民中,已有70%用上了新型电炊具,电饭煲、电水壶、电炒锅在这里一应俱全。如果说浙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那么河南的事例就更有说服力。据初步统计,农网改造后,河南省农村共计增加电风扇200多万台、洗衣机50多万台、电冰箱20多万台、电视机100多万台。
  电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农村电力改善,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明显,这个意义甚至高过对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河南省巩义市涉村镇羊角沟村个体加工业由此获得了生机。羊角沟村的村民主要靠加工石材维持生计。网改前,村里有30户石材加工户,由于电的问题,造成20多户停产。网改后,石材加工户增加到70户,且由原来的小锯加工更换为大锯加工,每户每年可收入5万—8万元。仅此一项,该村石材加工户每年就增收360万元左右,全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000元,由原来的贫困村一举成为小康村。
  同样,山东省即墨市西程村的村民也体会到了农网改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西程村是远近闻名的针织专业村,全村600多户中,60%是搞针织加工的。网改前,由于电压太低,影响生产,许多人曾产生过迁走的念头。一位姓江的厂长颇有感触地说:“当时是有活不敢接,怕没电,交不了活。现在好了,电的问题解决了,我不但有订单就接,还积极争取订单,近来一个日本客户就和我签了一份两年的订单。我正在扩大规模,销售收入有望达到600多万元,是网改前的6倍多。”
  成果来之不易
  “两改一同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利用国债在农村进行的最大工程,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广大职工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条件艰苦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10千伏线路整改期间,正值寒冬腊月。今天竖起的电杆,第二天早上就会结上一层霜冻,脚扣登上去直打滑。为了按时登杆作业,电业职工用喷灯和玉米秸秆在杆下烘烤,让霜冻溶化后再上杆。为了赶抢进度,施工队员们早饭、午饭都在工地吃,冰天雪地,往往是烫手的包子刚刚吃一半就变得冰凉。电业职工就这样加班加点,终于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该县的农网改造任务。
  四川广元三堆镇山高路远坑深,是广元市比较贫穷的乡镇,农网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很大。为了加快工程进展,节约资金,当地供电部门的领导与电业职工和农民一起上山抬电杆。在小河村和白岩村,山高路险,坡度斜面达70度,上坡时为了不使后面的同志受到伤害和发生危险,前面的人全部用稻草捆上腿,跪在石板上。人们抬着电杆一寸一寸往上爬。有时抬一根电杆,从山脚到山顶,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说,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是从“硬件”上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问题,那么,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用电管理问题。农电体制改革精简了农村电工队伍,消除了“三电”和“三乱”现象,有力地巩固了农网改造的成果,使农村用电从服务水平到用电质量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1040个趸售县全部实现了代管,600多个直供直管县正在逐步改成各省电力公司的子公司,97.5%的乡镇电管站已经改为县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农村电工精简了28万人。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两改”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实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投资仍显不足,第一期农网改造中低压电网改造面只有60%左右,全国还有40%的低压电网“嗷嗷待哺”。为此,第二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已在全国各地逐渐展开,重点是完善低压电网改造。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改”任务全面完成后,农村电网将更加稳固,农村经济将更快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会越走越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