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激情的艺术发现——报告文学《发现青年》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5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激情的艺术发现
——报告文学《发现青年》读后
  毕胜
好久没有读这样的作品了,面对铺天盖地袭来的出版物,人们的阅读耐心经受着考验,见长文而敬畏是大多数人的心态,认真读完一部三四十万字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这部充满着激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也充满着对当代中国生机活力礼赞的好作品却吸引了我。
  读完这部作品,最先想到的是,时下报告文学的创作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在当前有些弱化,本来她有着同时代生活紧密相联,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品格,近期式微的原因种种,我以为其主要原因与作者的采访不够深入有关。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尤其是用当前的眼下的作者获取的第一手事实来写作,向读者报告作家的感受,传递社会生活的现在时态。捷克作家基希曾说过,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艺术文告,也是把迅疾地反映现实作为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色。这一点在眼下的报告文学,却被不经意忽略了,因此,也疏远了一些读者。
  我们看到,黄传会等五位作家创作的、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策划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青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保持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与那些凌虚蹈空,凭现有的素材进行写作的那种文件式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全面反映上海大都市青年当代精神风采的作品,作家们用丰富的素材,生动的细节,精心地结构和较为深入的思索,弘扬了昂扬奋斗的时代主题。
  首先,作品的题旨有深意,发现青年闪光的人生价值,这一题材选得好。人们常说报告文学七分题材三分写,这虽有些夸大,唯题材决定,但对这种写什么有时候显得十分重要的文学门类来说,题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庆祝五四青年节8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问世,看出策划者们的用心。命题为“发现”,实则是用文学的眼光去描绘当代青年风采,开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他们的社会实践和贡献等等,在当代社会坐标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部描绘青年群体形象的作品,作者在后记中也说到是写“上海当代青年群体”的。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人物,有科技精英,有“海归”人物,有打工妹,有农民科技人士,有回城知青后代现在的公交车售票员,有艺术家,有白领有蓝领,有高尖精的人才,有绝症患者,林林总总,无论是小有名气的人物,还是平凡岗位上的默默无闻者,都以自己的智慧,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增光添彩。作品描绘他们,集中在两点,一是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激情,信念坚定,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人物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着时代青年奋斗献身的优秀品德;另一个是充满着活力和生气。无论是在人生的困境抑或是绝境之中,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以认真的拼搏和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作者谋篇布局看,这篇作品写得平实畅晓,素材丰富;另外,作者运用多种笔调,描写人物达43名,多是截取片断,聚焦瞬间,不搞简历表式的繁琐铺排,当然其中有些人物稍嫌单薄平面化了些。不过,从众多的阶层来展现一个现代都市的青年集体形象,作者的愿望和出发点是令人称道的。
  作品的章节是骨架,作家精心设置了每一个章节,提纲挈领式地将主要内容提示出来,既醒目又好读。开篇之首,就是以激情浦江为第一章。这激情二字用得好。一部写青年创业奋斗、人生追求的作品,一部横向描绘一个城市数代青年人,主要是在新时期以来的奉献、建设的成就的作品,作者是用激情为青春唱赞歌,为充满着生机的中国唱赞歌。在报告文学创作中,需要这种激情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生动的素材,鲜活的人物和具有前瞻意识的思想,这样,这支文学生力军才更为壮大和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