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话剧魅力”的实验——看《足球俱乐部》兼谈话剧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6
第4版(文艺专页)
专栏:

“话剧魅力”的实验
——看《足球俱乐部》兼谈话剧创作
刘平
  现在有一些舞台演出令人目眩,话剧舞台也不例外,声、光、电一样也不能少,音响效果、舞美、灯光标新领异,高科技是必须的手段。这种情况下,只说话的话剧却成了实验性的探索。
  一出纯粹的话剧
  正当一些编剧和导演在舞台上“摆弄”着“新手法”,挖空心思想在舞台上出“新意”,千方百计想通过“新形式”表达“深刻”,“梗着脖子使劲地”想告诉观众点儿什么,而观众面对眼花缭乱的演出看得昏头涨脑、不知所云的时候,一台纯粹的话剧《足球俱乐部》(任鸣导演,北京人艺演出)出现在观众面前。看完这个戏都多少有些吃惊,有人说“这样只说话的话剧,很久没有看过了”;有人说“戏中的台词非常漂亮,有韵味,看这样的戏特过瘾”;有人说“这个戏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却有着吸引人的魅力”。
  好戏是用不着“包装”的
  经常听到和看到“炒作”、“包装”这样的声音和文字,然而回过头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现一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很低劣的戏是靠“炒作”、“包装”而成功的。去年“炒作”最厉害的几部戏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就说明了这一点。说实在的,好戏是用不着“包装”的,它需要导演的深入开掘,需要演员的细致体现,也需要观众的耐心品味。
  《足球俱乐部》就是这样的一部戏。从形式上说,这个戏没有复杂的布景,没有多变的艺术形式,没有音响的烘托,没有变换的灯光,戏里6个人物没有一个女的,舞台设计也最简单,这是一间足球俱乐部的办公室,一面墙上挂着许多奖牌,室当中摆着一个大长方桌和几把椅子,整个戏就靠演员的“说”——台词。然而,观众却被深深地吸引了。那么,它的艺术魅力在什么地方呢?
  我认为,《足球俱乐部》之所以让观众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剧作家对人的研究,对人性的开掘。剧中的矛盾设置巧妙,每个人都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又都有着自己充足、正当的理由。作者正是在揭示这种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通过独特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内在心态,写活了人物性格。而观众也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中,看到了人的真性情。如阴险、多谋、深藏不露的俱乐部总经理格里,简单、粗暴、刚愎自用的俱乐部主席特德,居功自傲、指手画脚的前任主教练乔克,8年没为俱乐部拿过冠军却又牢骚满腹的总教练劳利,身价百万却出工不出力的著名球星杰夫,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主力球员丹尼,他们碰在一起就争吵、指责、怒骂,他们互相勾结,相互利用,排斥异己,争权夺势,嘴里讲着为了俱乐部的利益,实际上都藏着私欲的祸心。在这里,人性的卑傲和恶俗暴露无遗。看到戏里的人和事,观众自然会联想到身边的现实,甚至也会想到自己。而语言的生活化,更使这部话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观众获得了一种审美满足。
  文学重回戏剧创作中
  《足球俱乐部》演出的成功,既给了我们惊喜,也使我们产生了忧虑。在一个时期,话剧是否姓“话”曾引起一些人的怀疑,他们以“探索”为名,以丰富话剧的表现力为由,在话剧的舞台上引进很多新观念、新手法、新形式。从探索、创新的角度讲,人们并不反对这样做。剧作家刘树纲说:“所谓‘实验戏剧’,‘实验’什么?就是要实验怎么样更加吸引观众,使观众喜欢你的戏,同时探索戏剧的观赏性和舞台表达的可能性。”可是,看来看去人们就发现,有些“实验戏剧”只重视形式的追求,而不大注重文本的创作,以至于出现舞台上的形式越来越花哨,内容越来越空洞,更谈不上话剧艺术的“魅力”了,观众看后得不到艺术审美的满足。直到今天,探索戏剧能够在舞台上站得住脚的还是文本创作比较扎实的戏。而《足》剧的成功,使我们惊喜地看到,话剧姓“话”并没有过时,而且它本来就应该如此。我认为,只要剧本写出了生活真实,写活了人物,其深刻性自然就出来了,用不着你用什么“新手法”、“新形式”特意地去“告诉”观众。《足》是澳大利亚剧作家大卫·威廉森30年前创作的剧本,直到今天在中国演出仍然受到观众的喜欢,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描写生活,开掘人性,揭示社会矛盾过程中使剧作具有了很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然而,像这样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意蕴和较高文学价值的剧作在我们的剧坛上是越来越少了,不只是某些“实验戏剧”如此,一些现实主义的剧作也缺少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和认识社会、反映人生的思想内涵。有的剧本文学性越来越弱,内容空空洞洞,思想苍白无力,还想去“争”奖,怎么办?只得找“名导演”,搞“大制作”,“包装”、“炒作”。舞台上什么都有了。只因为缺少了话剧的文学“魅力”,到头来仍然无济于事。这些都是令人们忧虑、也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压题照片刘章春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