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最珍贵的启迪——读于蓝《苦乐无边读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07
第4版(大地·读书)
专栏:

最珍贵的启迪
——读于蓝《苦乐无边读人生》
田华
  春节前夕,收到于蓝赠书《苦乐无边读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先看了她指定我先看的童年和有关中戏生活的章节,哪知一看就放不下。
  书写得很好。有张有弛,有紧有松,有小桥流水,也有暴风骤雨。写了几个时代,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及历次变革中于蓝的成长:坎坎坷坷,酸甜苦辣,反复运转,最后达到事业的辉煌。一边读,一边勾起我的同感和共鸣。辛酸的童年,艰苦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农村工厂的演出,喜迎新中国的成立,中戏的学习生活乃至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于蓝八十年的成长史,也是我们那一代人走过的路,是时代的风云塑造了我们。
  朋友们都说我和于蓝最好,感情最深。的确,多年来,她是我无话不说的好大姐。当年在中戏进修时,我和于蓝的床头顶头,半夜睡不着时,我们俩总是悄语轻声地说心里话,我们一同上课排戏,记下的表演笔记一本又一本。可惜十年浩劫中我家被抄得一无所有,而于蓝被整得比我厉害,她却把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重见于她的书中,备受感动之余并深深感到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敬爱大姐的一生。在“年少时光”中,我看到八岁丧母的于蓝不愿给父亲、哥哥添累赘,虽然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哥哥身后,但她不服输,好强,从小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我以前经常到于蓝家中做客,很喜爱于蓝和田方的家庭氛围和情谊,但并不了解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而“爱情与家庭”一节,让我看到他们那千里姻缘银幕牵的初恋,几十年风雨相伴的忠贞,直到“文革”浩劫中田方被迫害到病危弥留之际,于蓝久久不肯离开,她扑向田方,最后轻轻地掩上他的眼皮,紧紧贴着他的脸,喊着田方……这淳厚的挚爱,永远活在于蓝心中。
  读着读着,眼泪顺颊而下。
  读着读着,我突然想到,现在名人出书立传不少,但令人感到开卷有益的不多,而像于蓝的《苦乐无边读人生》这样富有令人心灵震撼的深刻内涵,给人启迪,促人上进的著作更是难得,它以朴素的思想,朴素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一个革命者的人生苦乐观。于蓝一生不依靠别人,生活教会她与困难斗、与天地斗、与反动势力斗,斗争培养了她一种朴素的信念——要学好人,做好人,于是她千方百计地寻找美好的地方,美好的事业。生活给了她勇敢、智慧和毅力,于是她才在十六岁时从一个东北的流亡学生,闯过重重险阻,毅然奔向了当时“世界上最艰苦,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一个年轻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逐步懂得了“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明白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的文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她才能成功地塑造了《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看了三遍,并嘱咐干部们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革命家庭》中的周莲(被周总理誉为“演了一个好妈妈”)。
  书中可以鲜明地看到于蓝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及她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家庭、爱同志的伟大胸怀。她善于团结人、帮助人。她具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毅力。她儿时丧母、壮年丧夫,经受各种疾病的折磨。虽经多次大手术,但她以超人的毅力战胜病魔,不但没有倒下,而且还继续不停地工作、探索、追求,并在六十岁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
  总之,《苦乐无边读人生》这本书是令人奋发不已的精神食粮,它给人力量,促人去思考,特别是在这特殊的时代,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的今天,读读这本书大有益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