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发展地方戏曲的好榜样——山东省吕剧团在北京的演出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11-06
第3版()
专栏:

发展地方戏曲的好榜样
——山东省吕剧团在北京的演出观后感
吴雪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剧种之一,由民间说唱形式“坐腔洋琴”演化而来,在山东农村流行。吕剧的专业艺人很少,大多由爱好戏曲的农民,凑成个子弟班,在春节或庙会上唱,解放前只有唯一的一个二十多人的职业剧团。过去,农民叫它“洋琴戏”。又因为它语言通俗,描写生活细致,听来使人入迷,农民又叫它“迷戏”。现在通称“吕剧”。这名词据说有两个来源:一说是因演戏的东西,只用一头驴子一驮就来了,以后他们每到一处,农民就叫“驴戏”来了。后来觉得“驴”字写来不好,就改成“吕戏”的。又一说是因为这种戏里的主要乐器是坠琴,拉时缕上缕下,农民就叫它“缕戏”,文字记录的人把它记成“吕戏”了。不管那种说法,反正说明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一九五○年,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因为吕剧音乐优美,形式活泼,又便于表现现代生活,就决定抽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去从事吕剧的改革工作。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这些文艺工作者不断地同那些对待民族遗产持有保守态度和轻视态度的人,展开了思想斗争。坚持向老艺人,向传统艺术,向生活进行了艰苦的学习。整理了吕剧及其他剧种如“王定保借当”“借年”“喝面叶”“打金枝”“刘海砍樵”等十多个传统剧目,学习了京戏昆曲的身段和舞蹈,学习了话剧的排演方法,他们中间个别的人也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书籍。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成功地创造了反映农民婚姻斗争,表现农村生活的新歌剧“李二嫂改嫁”。这个戏在华东戏曲会演中曾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改革奖。这次在北京演出,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引起了文艺界极大的重视,认为这是在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下、地方戏曲发展上的一个新收获。它那朴素的风格,真实的生活感,音乐、唱腔和动作的和谐,舞台形象的完整统一,特别是李二嫂张大娘这两个新人物形象的创造,比起过去某些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又大大跨进了一步。
通过他们成功的例子,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具有一定文化艺术水平和政治修养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地方戏剧改革工作,不仅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改造,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山东省吕剧团是由八个文工团中抽调出来的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其中没有一个老艺人。最初他们看不起民族遗产和盲目崇拜西洋的错误思想,以为搞吕剧没有什么发展,自己的前途完了!工作不安心,把证章揣在兜里不愿挂在胸前。给朋友写信,不敢告诉自己的地址和在做什么工作,只说做文艺工作,认为搞地方小戏是自己的没出息。整党以后,虽然服从组织分配,思想上并没有解决问题。
一直到剧团在惠民演出“李二嫂改嫁”一剧以后,大家的思想才真正有所转变。有的寡妇把他们当成政府的婚姻工作队,戏散后,在他们住地徘徊到深夜不忍离去。有时在台下,当场就听到各种议论,有一次一个小姑娘在看戏中间问一个老太太说:“娘,你看我嫂子那事该怎么样办?”老太太吸了一口气说:“唉,还是新社会好啊!”当他们回到济南举行公演,原来决定只公演十天的,由于群众的热烈要求,一直增加到五十多天。观众排成四队买票,有往返几次买不到票的。当时济南城里,真是街谈巷议,盛况空前,群众认为他们的戏,比没经过改革的吕戏好看。有的农民从几十里以外,带着花生跑来,卖了花生买票,就为看一场戏。这许多事情,都叫他们感动,再加上这时深入地学习了中央关于戏曲改革的方针指示,这以后思想才算完全通了,证章也挂出来了。
这些同志,大都具有一定的修养,没有旧的习气,只要思想问题一解决,就能很快地掌握传统的技巧,如他们在学昆曲“思凡”的时候,采用了分析人物、记谱子等科学排演方法,十五天就学得了从前老艺人要半年才学会的东西。在接受新的东西上,就更方便。因为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他们也比较容易接近。所以在他们演传统剧目的时候,人们都以为他们是老艺人,在演现代剧目的时候,人们又当他们在演新歌剧。当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得到奖励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群众已经把他们培养出来了。
第二,创造民族的新歌剧,必须尊重民族传统,从内容出发,运用传统的艺术技巧来反映生活,刻划人物,在地方戏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新歌剧正在形成,“白毛女”“刘胡兰”“草原之歌”是新歌剧,从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二嫂改嫁”,应该说也是新歌剧。不管哪条道路,都需要向民族传统学习,继承遗产。过去,吕剧团对吕剧的发展问题,也是有过怀疑、动摇,甚至走过弯路的。在初期经过向老艺人学习,刚刚摸到一点吕剧的皮毛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曾产生过“吕剧就是吕剧,一点也动不得,动了就不是吕剧了”的保守思想;在研究、观摩了许多兄弟剧种之后,又有一种想丢掉传统,架空地创造什么山东代表剧种“鲁剧”的想法。这是一种粗暴态度。不管是保守思想也好,粗暴态度也好,都是一种割裂传统,形式主义的做法,行不通的。最后,他们下决心在吕剧的基础上,从内容出发进行整理和改革工作,这样就创作出了“李二嫂改嫁”这样的剧目。为了达到更深刻的反映生活真实,刻划人物性格的目的,他们还同时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各种优良技巧,加以溶化,改进,创造。“李二嫂改嫁”的获得成功,就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李二嫂改嫁”不仅经过群众批准,也经过吕剧老艺人批准。但在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讲,我们能看出它已经较大地发展原来的吕剧了(可能在某些问题特别是在音乐上要保存和发展吕剧音乐上还不够)。这就在事实上粉碎了那些认为民间形式简单,不能表现现代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的谬论。
第三,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提高艺术创作的主要泉源。
在戏曲团体中,像吕剧团把研究生活的问题,提得这样高,还是不多的。吕剧团不仅在演出时,同群众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也是依靠群众的。如扮演李二嫂的演员朗咸芬,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她为了要获得一个寡妇的正确的自我感觉,曾在乡村接触过十几个寡妇,还同一个同李二嫂遭遇相似的寡妇交上了朋友。扮演张大娘的王俊英,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也同十多个老太太谈过心,观察她们的生活,体验她们热爱新社会的思想感情,这样才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山东老太太的形象。
在农村演出中,他们还组织观众代表座谈会,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创造。如有一次观众对李二嫂到张大娘家去探听张小六对自己的态度那一场戏,提了这样的意见:“你们的演员为什么老望着天上,天上有飞机么?李二嫂既然爱张小六,为什么不找点事做,天那么热,给他打个扇不好吗?”这些尖锐而幽默的意见,给演员们提示了很好的动作。由于这个提示,导演在这里加上了李二嫂先为张小六倒了一碗水喝着,顺手拿起扇子来自己扇着,再慢慢的转过去一边为张小六打扇,一边说话,终于处理成非常真实又非常有诗意的一场戏。
这就是他们的演出能保持那样浓烈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能创造出那样朴素真实的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因。
山东省吕剧团对戏剧改革工作,及如何在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问题,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希望吕剧团今后保持这种优良的作风和创造精神,为我们祖国的戏曲艺术园地增添更多更丰富的花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