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局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1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世说心语

局部
  朱以撒
  并不是有意进入旧货市场,全是因为目的地必须由此穿过,便在行走中不经意地看到了一些局部。这些片断之美,使人宁肯推迟一些时间,蹲下来好好打量。我看到的都是一些木质的透空窗花、屏风浮雕,还有一些深刻的图案,都属木质建筑的部分。对于这些雕刻,工匠肯定没有审美预设,只是为了工钱而作,精工出细活。越往后,后人不再花时日在这些局部里了,它们的精美才愈发得到显示。
  怎么推测这些优美的局部当时的作用呢?只好靠猜想。肯定是一些钟鸣鼎食之家宅院的点缀,当时是以整体展示显赫的——宽厚的围墙、宽敞的天井、多进的院落,形成了幽深和森严。墙体在当时就最有用的,时日过了,也就失去价值,倒是这些雕琢之物,可以拆卸下来,成为商品。南来北往的这类商品,让人看出不同家族的审美表情,尽管尘埃潜入镂空的木痕里,也不难察觉其中浅浅的心机。有的屏风本该一套,却不知为何只见一面,其余的是否也完好?这给了有心赏玩的人疑窦重重,好似很有兴味的故事情节被拦腰砍断,没了下回分解。问卖者能否想办法凑成一套,笑笑地回答——嗬嗬,做不到喽,转手多处,谁也不知出自何方了。有许多的惊叹在这里抒发,有许多的疑团在这里积累。
  片断之美毕竟只是一个小美,如一只打破的陶罐,上边的游鱼,失去水的纹路,变得这般局限。被吆喝着出售的片断,有的一定是镶在一堵雪白的粉墙上,显出了水阔天高——任何画面,都有其展开的背景,多少幻想多少心机,要靠背景来衬托。背景不需要罄露什么巧趣,就像一张画布的存在,不要卷着,展开即可。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角度,落笔。我思索我们与前人不一样的地方太多,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已不太用心于细节,有时摆了一很大的架式,似乎叱咤风云,微观细节却见到了满眼破绽。除了大自然重视细节,就是古人了。随便找个如果来分析,堆叠的层次、疏密以及每瓣上的花纹,都是精工描绘出来。类似例子无数,他们所承传的一部分,就是对细节的刻画,似乎只有细节,可以见出内心的纹路——先在内心拥有了,然后坐下来,准备有一段时日,浸泡其中。我见过一幅雕栏,松针的细密和梅蕊的中心,都被匠人视为尽心的部位,很好地安顿了这些纤细的笔法。有几枝竹子小心翼翼地介入其中,不动声色地穿过细微的领地,然后舒展开来。靠近地看,刀法有老到和稚嫩,一些人随着老年的到来,眼神不再那么犀利,纯靠腕力,足以自如进出,让木花准确地卷起。在他为青年工匠修改过的痕迹里,流露着鼓励的意味,似乎是——喏,就这样。坐得下来,它的意义让人一望而知。试想当年宅院的阔大,这样的内容坚实地镶嵌着,潜移默化着安居中的人,也就构成了一个家庭祈望的部分。一种盛行的倾向,一种说教模式被接受,就有一茬子弟被培养。一幅家训、一幅座右铭,从出生时所见,几十年所见,不能不产生信任感,或者说,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这就是不同家族最终不同发展走向的最初。我们一直强调着书本知识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进学堂,或者不请个私塾教师指点,似乎就成不了大器。有许多默默被拥有的东西,从一个家庭的氛围中渗透心田,像富有寓意的木质雕刻,朴素无声,却化为金玉良言。后人赞美笔法刀工,肯定有更重要的寓意白白牺牲掉了。
  后来——我说的是时间的变化,很多的变化也开始了。这些私人宅院的艺术品脱离了那个被镶嵌的环境,零落到市场。海明威说得很风趣:“身体好的时候脑子不行,后来脑子好使了,身体又不行了”,不可能什么都完美。这些零星的片断如果各自走回自己的家园,简直是美景。现在没有附着的地方,就这样被剥离,或者说被抢救出来了。掏钱购买的人固然有,据说拿回装修时用,在家居中设置一个古雅的局部,品味流逝。时光是有灰尘的,过去和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陈旧之物已落满灰尘,掩盖了与之相符的背景。我们爱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如果这滴水蒙翳灰尘,它的反射也就失真了。这些遗留片断之爱,试图通过它的细腻的刻画,对应地接上当时的茬口,有个说法。这种情绪因为难以如愿而变得不安。在我看来,失去了背景的存在,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伪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