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喜看重啤跃夔门——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喜看重啤跃夔门
  ——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费伟伟
  4月28日,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股份有限公司进军中部,兼并湖南国人啤酒。
  5月9日,重啤股份公司又挥戈东扩,兼并宁波大梁山啤酒。这是他们继去年底兼并江苏天目湖啤酒后,半年时间里在东部的第二个兼并大手笔。
  10天兼并两家企业,重啤一时引来颇多关注。人们发现,重啤这个我国第一批国有啤酒企业里的“老字号”委实让人刮目相看:从一个年产不足万吨啤酒的小作坊,成为年产能力逾130万吨、利税3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从3900万元变为25亿元。
  改革抓机遇
1958年国内创办的8家国有啤酒企业中,只有重啤硕果仅存。原因何在?“改革是重啤发展的动力之源。”重啤集团董事长华正兴一言以蔽之。
  改革需要敏锐抓住发展机遇的眼光,更要有当“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
  20世纪80年代,啤酒由专卖到双轨制--完成计划后产品可以自销。此时正值卖方市场,厂门口等着拉货的卡车天天排长队。而重啤的决策者目光长远,率先进行流通体制改革,主动让利,与四川省内46家糖酒公司联手构筑重啤的销售渠道,从而为日后的大发展在市场销售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的每一步都是过大关,而最难过的是用人关。1987年底,重啤先人一步开始了对传统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将干部任命制改为聘用制,定员定编,引进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一举拆并了10个机构,免去了9名中层干部的职务,70多名一般干部被裁下来当工人,同时,十几名普通员工进入了管理层。重啤由此走上了厉行改革的正道。
  90年代初,重啤又跟上国家改革步伐,果断涉足证券市场。定向募集社会法人股4000万元,为企业技术改造、上规模争取到了宝贵的资金,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又通过股票上市募集大量发展资金,使企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华正兴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每一次改革发展机遇我们都抓住了,都跟上了,这就是重啤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
  稳定保发展
  多年来,重啤改革的步子始终未停,但是华正兴和重啤一班人坚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改革发展决不能损害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重啤是老国企,改革用工制度,精减富余人员是一道绕不过的难题。重啤减员增效工作这些年一直没停,仅2000年以来,就精减了400多人。然而,几百人减下去却是波澜不惊。什么原因?关键就在于重啤始终用做加法的思路解决主业的“精兵简政”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重啤从一个年产几千吨的小企业发展成如今拥有24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为主业富余人员的分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他们对分流人员加强培训,按照新岗位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有一次200多位职工下岗后,有60多人经动员后愿意改行从事啤酒的市场营销工作。重啤对这60多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门培训,合格一批转一批,最终用8个多月时间解决了这批员工的重新上岗问题。
  多年来,重啤不仅没把一个下岗工人推向社会,相反,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覆盖西南地区的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还为社会提供了几万个就业岗位。
  诚信闯天下
2001年11月12日,人均利税列全国同行业第六的江苏天目湖啤酒被重庆啤酒收入旗下。重啤与天啤“恋爱”不过半年,天啤就下定决心“联姻”。天啤总经理史志军道出了其中的奥秘:重啤重德诚信的优良传统,使我们感到非常放心。
  重啤靠十多年的竭诚努力,在业内赢得了重德诚信的良好口碑。他们与甘肃饮马农场长达18年的友好合作便是最生动的例证。重啤把大麦生产基地选定在饮马农场后,合同一签就是10年。其间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多次有地方找重啤表示愿以更低价保证供货,重啤不仅把这类“好意”通通挡回,还先后帮助饮马农场上了3条优级麦芽生产线,并帮助培训技术人员,派人赴农场作技术指导,不取分文。1994年至1996年,农场资金周转发生困难,重啤毅然决定每年提前支付1000多万元货款,帮助农场渡过难关。
  重啤是上市公司。从1994年定向募集开始,8年来年年重诺守信,分红利、派现金,让股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