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青少年性教育:薄弱局面亟待改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青少年性教育:薄弱局面亟待改变
  本报记者 王淑军
  长期以来,青少年的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长期被限制在低层面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性话题还是一个禁区。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婚前性行为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青少年性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英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上,专家认为改变目前的薄弱局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已势在必行。
  形势严峻不容回避
  在去年北京市的“两会”上,150名政协委员提交的一份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调查报告曾让许多人吃了一惊。调查显示北京市未成年人性科学和性健康的知识相当贫乏并缺乏正确认识:有4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其中有9.9%的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34.5%的男生和40.5%的女生不知道淋病是性传染病;许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月经来潮或遗精意味着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上,竟有11.2%的男生和3.0%的女生承认曾经从黄色书籍和光盘中获取性的信息。专家指出,北京的状况,只是全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今天,青少年性教育滞后与性问题突显的矛盾,相对我国目前的青少年人口群体现状更显严峻。对此,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肖扬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量大,近13亿人口中,10-20岁的青少年达3亿多,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二是近50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平均提前了两年,导致从性成熟到结婚的相隔时间达到10年以上,从而增加了这段时间内性经历的不确定性;三是对婚姻、家庭和性行为的理解和观念急速变化,呈现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趋势。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经历着性发育的剧变,对自身生长发育的变化充满好奇,有“性”幻想和冲动,这期间一旦发生问题若没有及时给以引导,便极易导致挫折感,造成社会问题。
  性教育薄弱亟待改善
  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及观念的偏差,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相对滞后和薄弱。
  首先,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本当起主要作用,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有关专家认为,近20年来,虽然青少年性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开展了某些教育倡导与课程设置,但是普及面仍很低且全国发展不平衡。在整体的教育体系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课程设置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时的《生理卫生》,且介绍的也只是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性伦理、性心理等重要的内容。由于没有基本的课程体系保证,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
  其次,社会上仍存在的一些性观念误区,不少家长的观念陈旧,造成社会和家庭性教育的缺位,也是导致性教育薄弱的重要原因。胡佩诚把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归纳为三点: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青少年对性知识会随着发育自然而然地了解,不必予以教育;二是教唆行为论,认为“不讲学生不知道,讲了反而吓一跳”,搞不好会收到教唆的反效果;三是简单无用论,认为性知识无须更多的了解,其内容简单,而且于青少年成长无益。
  而与教育状况形成反差的是,今天的青少年对性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据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2000年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70%的青春期少女“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在小学五年级女生中,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已达25%,到初二则上升到68%;即使在闭塞的山村中学,也有51%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得到的性教育知识“太少”或“太晚”。上海医科大学对该市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82%的学生认为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53.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单调乏味。
  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的青少年性教育的薄弱局面?
  今天怎样进行性教育
  “第一要务是必须转变观念”,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认为,首先应当明确性教育指的是什么,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应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性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而正是这方面却很少被认识和实践。
  其次,性教育作为知识普及和指导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进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必须给予特别强调。比如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性有肉体和心理的层面,也有社会的、伦理的和精神的层面,各因素的统一才是健康的;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每个人必须对相关行为承担责任;青少年有权得到包括避孕知识在内的性健康知识,以便“知情选择”等等。一系列结果表明,性教育不仅不会破坏孩子的纯真,而且会推迟性行为的开始,初次性行为时更可能较为理性。
  东方华禹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青少年教育专家范丽华和胡佩诚则强调,青少年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把培养孩子的性价值观作为他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当代父母多数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系统的性教育,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当务之急是家长需补课。
  学校应发挥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方式,把有关内容渗透进各类课程当中,要以性生理与性心理作为基础、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并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另一方面要使性教育体系化,从纵向上,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在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由浅入深、分层次的进行。
  对于社会,一方面要做好社区教育,社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生命细胞,要加强在社区环境中的各种性健康服务与咨询及相关机构建设,如青少年之家、少女之家、青年中心、开办展览,为社会青少年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性健康教育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有着巨大传播威力的大众传媒也要负起责任,杜绝不健康的内容,为孩子构造一个文明向上的信息文化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