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春寒料峭看台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2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台湾一月印象

春寒料峭看台湾
  本报记者 王连伟 陈晓星
  4月初,我们在台北看到,街道两旁的木棉花正在盛开。然而,随着一场小雨的到来,台北又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天气如此,一个月在台湾的采访见闻让我们感到,这里的社会政治气氛也是如此。
  甫抵台北,当地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整个台湾社会都在讨论8寸晶圆(制造芯片的半导体硅晶体)能否“登陆”(赴祖国大陆投资设厂)一事。经过翻来覆去的唇枪舌剑,台湾当局终于宣布8寸晶圆可以“登陆”了。然而,正欲摆脱晶圆在岛内生产过剩困境的业者只是空欢喜一场,台湾当局又以“总量控制、相对投资、直接管理、研发留在台湾以及高科技人员登陆管制”等“配套措施”,使投资者很难在短期内“登陆设厂”。让业者刚刚身暖,却又心寒。
  同样,台湾当局今年1月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的决定也是寒气未退。本来岛内旅行业者以为可以接待大批祖国大陆游客,以此扭转低迷的台湾旅游市场,并好好大干一场,却又受到当局的愚弄。台湾当局不但强行将大陆人士分为三类,还对已经可以赴台观光的海外大陆人士实行“宵禁”(即每晚11时之前要点名,之后客人不能再随便外出)。台湾当局被迫开放大陆人士赴台观光,本来是一件顺应潮流之事,但随之而来的种种不合情理的规定,让海峡两岸都感到阵阵心凉。
  在台北的春天里令人感到寒意的还不仅仅是这些。4月20日,在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4周年大会上,出席此次会议的前任“行政院长”、“立法院长”、“监察院长”、社会名流及知名学者,对民进党执政以来所推行的“渐进式台独”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李登辉操纵的台湾“台联党”总在一旁兴风作浪,连出“独”招,4月初,“台联立委”罗志明以“本土意识”为借口,建议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改名为“福尔摩沙”博物院,遭到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也是今年4月初,一直在岛内正常播放多年的祖国大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被台湾当局有关部门以“许可证到期未申报”为由,强迫业者停播该节目,引发观众和业者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当局蓄谋已久的阴谋。
  记者在台湾一个月的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台湾民众无论是出于文化认同、民族感情还是经济利益,都希望和祖国大陆加强联络、深入交流、密切合作,满怀热情地期待一个两岸双赢的局面。但万事俱备,东风不至。台湾当局层层设卡,令两岸关系屡屡遭遇“倒春寒”。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台湾民众,在形容当局对两岸关系的作为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无聊”。
  祖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巨大的市场潜能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对于台湾企业来说,抓住这个契机进军大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恰逢其时。可是目前在岛内,无论是经济议题或是人员交往,似乎只要触及两岸问题,就会出现许多不该掺杂进来的意识形态、统“独”立场、政治帽子等,令人不寒而栗。台湾当局无视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将经济政治化,令岛内投资环境大打折扣。有人认为,限制科技人员“登陆”就是新的“科技戒严令”。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谁还能阻止人才的流动?台湾“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对此表示,限制政策违反民主原则,不但对台湾的产业发展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台湾的经济也会因此很快衰退。岛内那些只顾权力之争的政客们似乎忘了,经济是民生的基础,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台湾民众的利益。台湾当局只有顺应民意,发展两岸关系,岛内经济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否则,所谓“拼经济”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本报台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