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好钢用到刀刃上——湖南体育巡礼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3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

好钢用到刀刃上
  ——湖南体育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 李中文 陈昭
  在湖南采访,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今天的湖南体育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8名湖南运动员创造了勇夺7金1银5铜、5次打破3项世界纪录的奇迹。
  其实,湖南并非体育强省。1983年举行的五运会上湖南仅位列第二十五位,2001年举办的九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也不过位列第七位。并非体育强省的湖南为何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看一下湖南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七金的项目分布,人们也许会解除这一疑问。熊倪、李小鹏、刘璇、龚智超、杨霞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的7枚金牌分布在体操、羽毛球、跳水、女子举重上,而这些项目恰好也是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
  为什么湖南体育抓住了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抓住了发展契机,取得了悉尼奥运会上的辉煌战绩,而别的省市就没有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呢?应该说,这和湖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处于低潮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前,湖南体育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寻找一些新项目和冷门项目进行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收效甚微。有了五运会上的挫折后,湖南省体育主管部门根据湖南人的身体特点,确定了“女、小、轻、巧、水”的竞技体育五字方针;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湖南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又进一步提出了“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的“精品工程”战略。湖南省体育局局长傅国良说,一个省抓竞技体育必须从抓好苗子入手。为了保证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人才“常流水、不断线”,湖南省提出了“增强后劲,县为重点”的业余体育发展方针。同时,将省里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比例由6∶4调整为7∶3,进而调整为8.5∶1.5。这样,广大业余教练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湖南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由此有了强大的后备人才基地。
  但思路毕竟只是提供一个发展方向,湖南体育能够最终取得今天的成就,和湖南体育界上上下下真抓实干、发奋图强紧密相关。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张万秋说,思路人人有,不是说只有湖南才考虑到了“精品工程”战略,湖南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我们抓得实、抓得准。比如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决不能搞“撒胡椒面”,要扶持就全力扶持。经过多年的摸索,湖南体育界在优势项目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型的发展模式。如湖南体操就形成了一条龙的训练模式,羽毛球、举重、跳水等项目也都在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输送等环节有了可靠的保证。一个运动员从苗子培养起,一直抓到他成名、成材,像熊倪、陆莉、刘璇、李小鹏、龚智超等奥运冠军就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