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海上奋战六昼夜——“5·7”空难海军紧急救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3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上奋战六昼夜
——“5·7”空难海军紧急救援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新华社通讯员 乔燕飞 本报记者 王科
  “5·7”空难发生后,海军坚决贯彻江泽民主席重要指示,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出动舰船50多艘次,官兵6000多人次,在飞机失事海域连续搜寻6昼夜,为做好空难善后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空难警报就是命令。5月7日晚,海军接到有关部门通报后,司令员石云生上将、政委杨怀庆上将立即部署救援兵力,指示大连、旅顺军港的舰船和附近巡逻的舰艇立即出动。
  驻大连海军某基地司令员张治新少将、政委何春喜少将、参谋长肖新年大校以最快速度赶到作战值班室,坐镇指挥。基地政治部主任刘国栋大校、副参谋长杜景臣大校登上138号指挥船,指挥海上救援行动。
  15分钟后,第一批救援猎潜艇赶到事发海域。
  半个小时后,11艘护卫舰、猎潜艇、登陆艇、救生船从三个方向同时赶到现场。
  在同一时间里,海军大连某水警区的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就位,并在所辖军港码头准备了救护车、担架、医疗器械、白布等。
  正在家中休假的某防救船大队大队长宋波得知部队要执行救援任务后,立即返回部队。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军港码头时,救援舰艇已启锚离港。他没有丝毫迟疑,又赶到地方码头,求渔民摆渡,追到了现场。701艇艇长万军和706艇艇长史久福刚刚从艇上回到家中,从电视新闻中得知空难消息,就立即乘出租车返回艇上,为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
  海面上漂浮着厚厚的航空煤油,随时威胁着救援舰艇和官兵们的安全。但官兵们却不顾个人安危,在险境中争分夺秒、连续奋战。
  707艇信号兵果实、李建云连续两夜没有合眼,一直用探照灯在海面上不间断搜索。布满血丝的双眼搜寻着一个个新的目标。19岁的新战士杨中,克服呕吐等不良反应,和大家一起搬运遇难者遗体,直到第二天下午才休息三四个小时。信号班长刘则信,带病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胃病复发,被战友们抬下战位后送进了医院。
  (三)
  6天来,官兵们一边搜寻遇难者,一边打捞飞机残骸,探测黑匣子的位置。
  在138指挥船上,杜景臣大校指挥6艘舰艇,启动雷达、声纳等设备,侦听黑匣子的回波信号。706艇声纳兵解飞一直坚守在声纳舱,不间断地监听回波信号。700艇声纳兵吕克明坐在监听岗位常常十来个小时不挪窝,双腿麻木得站不起来,领导劝他休息,他说:“找不到黑匣子我就不离开岗位。”
  为了尽快找到黑匣子,官兵们想尽了办法。138船把4艘救生小艇分成两组,将钢缆系在小艇的尾部,对声纳探测发现的可疑点进行拖扫。官兵们和20多名潜水员一起每天天一亮就出发,像犁田一样对每一片海域来回拖扫,发现可疑点,立即停船定位,潜水探摸。几天来,他们已潜水作业50多人次,排查了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潜水员金国良、张义林为查清一水下目标,连续下潜十多次,双手在厚厚的淤泥中反复探摸。由于海水温度低,他们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仍坚持下潜作业。
  从5月7日晚开始,1000多名海军官兵昼夜奋战在打捞现场,困了打个盹,饿了啃点干粮,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40多名官兵的身上不同程度地被刮伤、划伤;20多名官兵因连续海上作业引起感冒发烧,可他们谁也不愿意被替换下来。目前,他们已打捞遇难者尸体24具、飞机残骸等物品2000多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