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武汉市蔡甸区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六年时间破三大难题,终于成为全国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农民增产增收。请看——蔡甸莲藕做成了主导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3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武汉市蔡甸区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六年时间破三大难题,终于成为全国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农民增产增收。请看——
蔡甸莲藕做成了主导产业
  本报记者 罗盘
  三面荷花一面柳,半城春色半城湖。4月初,笔者走进武汉市蔡甸区农村,一片片田野长出的嫩嫩荷叶映入眼帘,形成绿色的荷廊。蔡甸莲藕种植面积15万亩,是全国县区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莲藕是该区40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蔡甸农业调整也有过徘徊,从3万亩到15万亩,从田间走向超市,从武汉走向全国、走向国外。蔡甸人说,蔡甸莲藕是在攻克难题中壮大的。
  见到效益,“推广难”迎刃而解
  蔡甸区是武汉市郊区,地处江汉平原东端,长江、汉江绕境而过,水源充裕。蔡甸区种藕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期,到清朝时已小有名气,蔡甸莲藕曾一度列为朝廷贡品。几百年来蔡甸人一直沿袭湖塘种植的惯例。
  1996年,蔡甸区为扩大藕产量,推行“湖藕田种”时,出现了推广难的问题。田间种粮是农民千年来的习惯,农民对此不理解,他们编了一句顺口溜:“只种藕,不种粮,到时要饿死爹和娘”。当年,农业部门为农民提供1万亩的优质藕种成了农民的下锅菜。
  更让农技推广人员感到尴尬的是,上门指导农民种植藕,农民却端出用藕种做出的炒藕来招待他们。“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搞个样子我们看。”有的农户掏出了心里话。区里开始培育示范户。次年该区出台以奖代补的临时政策。玉贤镇马家渡村农民姚忠驳说:“刚开始怕赔本,不敢在田里种藕,因为别人种藕有钱赚,我就在自家的大棚里种了3亩早藕,没想到,当年土地生出了金。”
  武汉市场首次出现“早熟”莲藕,市场每公斤卖到了7元,姚忠驳当年赚了1万多。“一年藕,一栋楼”。全区重点培植的300多个湖藕田种的示范户,大都成了当年种田致富的先行户。
  有了效益,推广难的问题迎刃而解。1998年,蔡甸藕发展到12万亩,亩产当年平均增效800多元。
  均衡上市,避免藕农“价格战”
  随着田间种藕面积日益增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莲藕上市高峰时,农民打起了“价格战”。上等莲藕,一度被农民贱卖到每公斤0.8元。除去藕种钱、采挖钱、运输费外,农民所剩无几,玉贤镇有几个种藕大户一气之下,耕田重种水稻。
  藕价风波,使该区反思在发展莲藕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农民由于缺乏市场常识和经验,种藕、卖藕一拥而上,而且越跌越卖,卖跌不卖涨。
  反思之后,该区农业部门开始研制推广早、中、晚三季莲藕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拉开莲藕的上市供应期。全区莲藕一年四季均衡上市,避免了藕农的恶性竞争,藕价步入良性循环,藕农又开始增产增收。
  政府出“招”,确保外销绿色通道
去年,该区莲藕外销遇到新问题。由于全国交通实行限载管制,出省外销的成本增加。以往许多司机外销莲藕时,根据自己的车况而定量,5吨的东风新车一般加载2-3吨。交通限载管制后,运输成本随之增加了40%-60%。许多莲藕经营户主动放弃了省外销售市场,蔡甸莲藕又开始在本地市场转来转去。
  农民增收再次减缓,蔡甸区委、区政府急得请出30多个莲藕农民经纪人出招。区政府集思广益后,决定在区境内建立莲藕外销绿色通道,对外销莲藕的规费实行减免;为蔡甸优质莲藕注册商标,确保外销优质优价;斥资100万元在产藕重点乡镇建起了6个电脑光屏,随时向农民报告全区各地的藕价行情,选择外销地点;区补贴15万元帮助农民成立了15个莲藕产销协会。如今,蔡甸莲藕外销全国20多个省市,真空处理、精心包装的莲藕净菜已进入武汉、西安、南昌等30个大型超市,并出口到日本、美国等12个国家。
  面对一望无际的莲藕长廊,蔡甸人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耕地面积有限,怎样增加莲藕的附加值,让有限的土地赚回更多的钱?年初,一个加工能力在10万吨的大型莲藕加工厂在境内开始动土兴建了。蔡甸人希望此举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