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逢山开道 遇水搭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3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逢山开道 遇水搭桥
  江夏
  蔡甸的莲藕产业,磕磕绊绊,“问题”不断;仁川的高山蔬菜,起起落落,如坐“跷跷板”,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蔡甸和仁川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有过曲折的经历……可贵的是,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调整逐步推进、结构逐步优化、趋向合理的过程。
  与以往的适应性调整大不相同,这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看看现在的市场,农产品供应几乎应有尽有,不像在短缺时期,粮多了可以种棉,棉多了转而种菜,菜多了再改种果,只要在不同产品的面积上增增减减,就可以立见成效。在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今天,只围着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打转转,难以避免种什么什么多,卖什么什么贱的局面,也很难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调整结构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
  蔡甸调整结构种莲藕,不仅要增加产量形成规模,还要改良品质,调整品种结构,拉开上市档期,规范市场秩序,疏通外销渠道。他们遇到的问题,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加工领域,随着一个个难题的破解,蔡甸的莲藕产业逐步做大做强,水平不断提升。仁川发展高山蔬菜,也不仅仅是少种点榨菜、大葱,多种些萝卜、四季豆,干部和群众在试着了解市场的脾性,寻找着各自的最佳位置,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建立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个蔡甸和仁川,脚踏实地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