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经济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4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经济发展纪实
  王风光
  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已连任30年。三年一次的支部选举,兴十四村每个党员手里一张白纸,想选谁就选谁。可30年来,党员始终选举付华廷。是什么原因使付华廷获得群众的真诚拥护?答案是:付华廷尽心竭力地办利民之事,开拓创新,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文明村。
  1972年,付华廷当村支书时村里的公共积累只有6万元,现在的资产达到8.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6.2亿元。兴十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1970年是120元,2001年是1.1万元。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在这遥远的小乡村,竟会有33家工厂企业,正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兴十四村一连串的业绩摆在面前:1981年,付华廷利用周边养牛户多、奶源充足的优势,带领村民办起了乳品加工;1985年,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1988年,付华廷依托大连红星化工厂的技术力量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随着工业产值在全村总收入比例的直线上升,兴十四村人兴办大工业的胃口也愈加膨胀。1997年,兴十四村打造了多年的经济“航空母舰”——富华集团正式起锚,他们把资本运营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先后在惠阳、日照、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创办了公司,并积极引进浙江万向集团5000多万元,合作搞玉米精深加工项目。通过资本运营,共吸纳外埠资金3.2亿元,使村办企业形成多元并举的格局。富华集团目前下辖33家企业,资产8.7亿元,有4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付华廷介绍说:“到2005年富华集团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可达50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富华集团已被黑龙江科委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
  兴十四村企业越办越多,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以6万元到1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富华集团拿出100万元,选派60多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
  从70年代到如今,从机械化、水利化,办乡镇企业,到依托当地农产品进行高新技术的深加工,只有5年小学文化的付华廷总能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付华廷说:“我和党总支成员有‘说了算,定了干,困难再大也要办’的坚定信念,有广大村民团结一心、图强致富的支撑。”
  兴十四村党总支用科技不断提高“挖金”的速度。目前,兴十四村开发繁育优良小麦等农作物种子;研发啤酒专用麦芽糖浆,建立了啤酒专用麦芽糖厂;生产石油三次开采的生物驱油剂;生产制药辅料;与浙江万向集团合资兴办了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高科技含量的玉米加工产品,还建立了节粮饲料厂。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大幅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兴十四村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有44名党员。付华廷和党总支委员们说:“我们是干部,是干部就要干事情,就要做一个老百姓认可,党和政府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30多年来,他们时刻关心村民的生活,党支部成员对自己却“约法三章”:请吃不到,送礼不要,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付华廷更是工资不多挣,奖金不多拿,亲属不搞特殊化。付华廷说:“我要自己搞钱很容易,但我不能这么办,大家选了我做带头人,我要和大家一个心眼儿。”
  “不让一个人受穷,不使一个人掉队,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村民王克兵家是兴十四村收入最少的一户,付华廷和他结对子,帮他脱贫致富。在付华廷的扶持下,王克兵的经济收入连年增加,现已跃居富裕户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